诸般部署(1/2)
诸般部署
关于兖州刺史该由谁接任这件事,在场的朝中重臣皆是各有各的意见。除了几个缄默不言的,几个秉公举荐的,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想将自己的亲眷、门生或故旧推上这个位置。
有叛乱?没关系,君不见雒阳城外至今还驻扎着几万闲置的大军吗?平叛的事情哪用得着你操心?只要先把人薅到这个位置上,以后好处自然是少不了的。
崇德殿里闹哄哄的一片。大臣们披着公卿的皮囊,但却又在干着……他们所鄙视的贱民都不屑于做的事情。
刘晞颇觉讽刺地垂着眼,任由这群朝廷重臣在殿中高谈阔论。
渐渐地,渐渐地,被利益迷昏眼睛的大臣们终于发觉上首的人脸色有些不对,讪讪闭上了嘴。
嘈杂的议事厅终于安静了下来,只有万年长公主手中的茶盏还在有一下没一下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沉默几瞬之后,刘晞终于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淡淡地用目光将殿中人扫了一遍。
“诸君若无闲话要叙,那刘晞便有话要说了。”
有人依旧挺着脊背,端端正正地坐着;有人掩饰性地端起了崇德殿宫人奉的茶,心虚气短地低着头;也有人微微侧头,暗含探究地望着情绪难得外露的万年长公主。
但不管是哪种人,都没法接刘晞刚刚那句暗藏锋锐的话。纵使心中作何想法,此时都守着臣子的礼节,垂眉敛目,静听吩咐。
“司隶校尉贾诩何在?”
角落里的贾诩从容起身行至堂中,躬身拱手,恭谨一礼道:“臣在。”
“君自接任司隶校尉以来,便忠于王事,勤于职责,使京师吏治为之一清。陛下与我对此都深表欣慰。”
“今贼寇猖獗,不仅枉杀朝廷忠臣,更致使二州政事混乱。君可愿出镇兖州,领刺史一职?”
铿锵有力的声音落下后,贾诩便俯身而拜,依礼道:“谨受命。”
司隶校尉是秩比二千石的京官,而兖州刺史虽是一方大员,但到底是地方官员。若是面对这个安排的是其他人,或许还会觉得憋闷,但对贾诩来说,却是求之不得。
即便是再高的位置,那也得有命坐才行。司隶校尉监管京师百僚,总领司隶各郡,在朝贺时遇见九卿都不用低头行礼,可要想把这个差事做好,就必然会狠狠地得罪豪强贵戚。
而他前段时间奉刘晞之命大肆纠举不法行为,已然得罪了不少人——这可和他一贯的原则并不相符。
他最近本就想寻个时机避避风头,未曾想到,刘晞竟好似也为他考虑到了这层。
“臣必竭诚以待,全力以赴。”贾诩双手接过刘晞赐下的符节时,心中十分满意。不管怎么说,他择选的这位主公确实深知人心,也让他放心得很。
刘晞伸手将人扶起来,又侧头唤道:“太常?”
“臣在。”
“当初南匈奴叛贼诛杀羌渠单于,自立须卜骨都侯,实为叛逆之举。今南匈奴将定,自然也要正本清源,重新恢复羌渠一脉的尊位。”
太常似懂非懂地颔首,迟疑问道:“公主之意是……”
“羌渠次子呼厨泉不日将入京,太常当率人为其册封。”
刘晞补充道:“另外,我大汉乃是礼仪之邦,自然当尽东道主的姿态,全心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太常当邀南单于在京小住一番。”
太常之所以能成为太常,登上九卿之位,自然也有几分头脑,而聪明人之间往往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他当即便明白了刘晞的意思,行礼道:“请公主放心,臣定然会与诸位同僚好好招待南单于,一展华夏风仪。”
也正是在这时,殿外守候的小黄门进来通禀:“安西将军已奉公主之命前来拜谒,正于门外请见。”
“速速传进来。”
朗目舒眉的青年将军抱拳一礼,面色肃然,“臣张辽拜见公主。”
刘晞请他起来,直接了当地开口问道:“并州军可用乎?”
这句话可以从两层意思理解:
一是询问张辽,是否已经将当初丁原或吕布的部下收为己用,是否能让整支军队如臂使指,带领他们到战场上去建功立业?
二则是出言敲打、小心试探——我知你们并州骑兵骁勇善战,但你们卓绝的武力是否是为朝廷服务,你们并州兵是不是一心一意忠心于大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