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 凉州诸将

凉州诸将(1/2)

目录

凉州诸将

刘晞率军到达美阳的汉军大营后,见到了一位在黄巾之战中遇到的老熟人——孙坚。

孙坚凭着平黄巾的功劳大振声名,所以没清闲多久,便又被张温征召为了参军。

此番便是他带着剩余的将士等在了大营门口,迎接新来的骠骑将军,也就是主帅刘晞。

远远地看到一片白色时,等在营帐外的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而这种疑惑又在他们看到刘晞身上的丧服时达到了顶峰。

刘晞似乎对众人眼中的困惑全然未觉。

她温和地请众人免礼,而后又拱手一揖,道:“诸贼叛逆,流毒西州,不但致使诸君背井离乡、流离至此,甚至还夺去了张公性命。刘晞深以为憾也。”

于是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刘晞这是在哀悼张温。在骠骑将军情真意切的话语下,他们不再忐忑也不再惶恐,一点一点地放下了戒心。

战败的下场有很多种,但不管怎样,结果也不会好。若张温未曾身死,想必也免不了会遭到朝廷问责,甚至因此被免职。

但张温已经死了,现在只剩下他们这些作战不利的军官与士兵。等新来的主帅到之后,他们的下场会如何呢——这个问题他们都曾仔细地思考过。

结果无非是两种。

一是被疏远、被边缘化,新的主帅自有其嫡系部队,何必对你们这些作战不利的败军之将好言相待?

二则是得到重新启用。主帅若有容人之量,自然会善待他们这些前任的旧部。

现在看来,这位骠骑将军当属于后者。

那么,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他们该怎么对新的主帅呢?

他们这些人身份本就敏感,若是不假辞色、秉公待之,说不定落在刘晞眼里,就成了“不遵军令、不敬主帅”。到时候一个罪名下来,免不了要吃挂落。

那便殷勤些?说不定还能凭此在新主帅的帐下搏个好前程呢。

可如此一来,又难免落人话柄,让旁人觉得自己不念旧情——张温尸骨未寒,你就开始巴结起了新的主帅?

要是张温愚昧昏庸也就罢了,没人会怪他们弃邪归正,可死去的这位将军偏偏非常不错,待他们这些部下也向来宽厚。

所幸,刘晞已经在无形中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顾虑。

只见她又是一礼,高声道:“张公尽瘁事国,捐躯赴难,实为骨鲠之士。我已向天子上表,请父皇追赠其为太尉,并加位特进。父皇业已准矣。”

她的声音和着呼啸的北风在每一个人耳中响起。

“忠良之血,岂能白流?请诸君随我共除叛逆!”

“只有贼寇的鲜血,才能让死去的同袍安息,才能让这片土地重归安宁,才能成就你们在史书上的伟业丰名!”

出色的政客总是能以寥寥几句话打动别人,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刘晞无疑又是其中翘楚。

“誓死追随将军!”

在场众人无不是心潮澎拜,热血沸腾地抱拳行礼,意气昂扬道:“誓死追随将军!”

群情激昂中,不知是谁先唱起了《诗经》中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1]!”

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唱起来,即便是不解其意的普通士兵,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节拍,跟着周围的同伴唱起这首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如惊雷,又如雪涛,悲壮的歌声缓缓响彻在云霄。

赤子丹心早已成为了这首英雄曲的注脚。即便是呼啸的北风,亦不能使其消弭。

若要理清凉州之乱的来龙去脉,那么事情该从张角领导的黄巾之乱说起。

光和七年,各州各郡的太平道教徒群集响应张角的号召,将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汉搅了个底朝天。

一向不驯的凉州羌胡见状大喜,也在西北之境拉起一股叛军,与各地的黄巾形成呼应之势。

起初还只有北地郡的先零羌,以及枹罕县的一些强盗作乱。

但没过多久,湟中义从胡也觉得有机可图,遂推举已故太尉段颎的旧吏北宫伯玉为首领,与枹罕宋建[2]及先零羌首领达成同盟,共同在凉州起兵作乱。

叛军来势汹汹,不但斩杀了金城太守和护羌校尉,还挟持了凉州的郡官边允、韩约,胁迫这两位凉州从事加入他们的队伍。

边允和韩约虽说不是羌胡之人,但却自幼生长在遍地羌胡的凉州。

若用中原士族的话来说,那么凉州人简直是野蛮不驯、粗俗无礼的代名词,和不通教化的蛮夷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虽然这种观点带着浓浓的偏见与傲慢,但是,生长在这片血火之地的人……确实很少人具有中原士族们奉如圭臬的操守与德行。

在北宫伯玉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两位凉州从事也就半推半就地加入了叛军,为叛军打理军政。

两人在凉州都拥有着不错的声望,在加入叛军后,都凭此策反了一些本地的郡兵。自此之后,贼军的势力也就愈发强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