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 济南国相

济南国相(2/2)

目录

正兢兢业业批着公文之人,乃是万年长公主刘晞。

当她拿起曹操的奏章,看到上面锐气十足的笔迹时,不由自主地就回想起了这位故人的容貌。

这笔锋利的字,倒和曹操那张英武的脸颇为相配。当然,如果老曹的个子能长得再高些,定然是更相配的。

在心中调侃了一句曹操的身形后,刘晞又定下心来,仔细批阅奏章上的内容。

——竟是要一口气奏免济南十之八九的不法长史。

饶是刘晞,也不免为他这过于锐利的锋芒吃了一惊。她嫣然而笑,疑心当年那个威震雒阳的北部尉怕是又要重出江湖了。

她提笔写下批语:

[为官为吏者,自当奉忠体国。贪赃枉法、化公为私之人,可依法诛之。卿可度情量力,便宜行事。]

除了奏免济南不法官吏的事,曹操还在奏疏末尾提到了济南民生凋敝,多有流民之事,请求皇帝减免济南一年的赋税。

依刘宏那一毛不拔、只知敛财的铁公鸡德行,是必不可能同意此事的。她今日若批了免税之事,日后待皇帝问起,定然是不好办的。

刘晞思考片刻后,缓缓落了笔。

[当今国库空虚,赋税之事,朝廷亦无能为力。愿减济南一年徭役,稍慰百姓之心。]

她将狼毫搁下,令旁边的书佐将批阅完的奏折拿到吕强身边,“这般处置,吕中官可赞同?”

她领着中书台众人为皇帝出谋划策,可从不是独断专行。相反,她很注意征询吕强等人的意见——皇帝不会愿意看到任何一个人大权独揽。

他不放心身边的宦官,不放心清流士族,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虽多了几分信赖,可到底不能全然安心。所以便想刘晞与吕强等人相互监督,相互制衡。

这便是如今中书台兼有士人与宦官的最终原因了。

“公主思虑周全,臣无异议。”吕强粗略扫了一眼后,拱手答道。

“吕君过誉了。”刘晞笑着与他客套几句,便又低了头,埋首在案牍之间。

她的眼神虽落在了书案上的奏折上,可心绪却已从这方小小的房间中脱离出来,思考起更宏大的局势。

中书台既有士人,也有宦官。可在这两方势力的较量中,“清忠派”宦官的势力显然居于上风。

所谓“清忠派”宦官,是指如吕强一样,在朝内外都有清名的宦官。

皇帝在吸取了张让、赵忠的教训后,终于稍稍明白了忠言逆耳的道理,不再偏爱那些整日曲意逢迎、偷奸耍滑的宦官,而从宫里提拔了一些立身清正之人。

例如下邳徐衍 、汝南李巡 ,以及早就因建言修正经典、创立熹平石经而闻名于世的北海赵祐。

这些人在被皇帝选在身边担任中常侍后,又被刘宏丢进了刘晞创立的中书台。

这几位再加上早就扬名的吕强,便是时下皇帝身边最得用的“清忠派”宦官了。

与以吕强为首的“清忠派”宦官比起来,中书台里的士人力量简直不值一提。

要不是有刘晞带着,那么即便吕强等人再如何清正,士人也免不了要因为与宦官的天然隔阂被排挤出去。

若要壮大士人势力,达成力量平衡,那么……刘晞需要给士人找一个合适的领头人。

她权衡了许久,但还是没找出合适的人选,便暂且将此事按在了心底。

天色渐晚,暮云低垂,室内的水漏滴滴答答地走到了下值的时辰。

中书台众人俱三三俩俩地同上首的刘晞告别离开,而刘晞思及自己明日还得到鸿都门学走一趟,便也不多留。

但她也没立刻出宫,而是先带着随从到少府的官衙,带走了今日该批的文书。

忙活大半年之后,少府也算逐渐走上了正轨,但终究还需要人掌舵。

否则,那些魑魅魍魉怕是要不了多久,便会自阴沟沟里爬出来,将她改良的成果蚕食殆尽。所以即便事务再忙,她也始终保持着自己对少府的影响力。

她步行出了宫门,而后便乘上自己的马车,准备回到公主府。

马车缓缓行驶在平稳的街巷。清脆的鸾铃不停地应和着车窗外的秋风,谱出一曲清脆的乐章。

这于整日东奔西跑的刘晞而言,已是难得的清闲时光。她也乐得将脑中那些杂乱的事情暂时抛开,兀自垂了眸,静静地透过车窗的缝隙,去观察傍晚的雒阳街道。

一道修竹般的身影忽然映入眼帘。

刘晞温声叫停了车夫,“天色晦暗,恐有雨至。去请荀家文若上来,我载他一程。”

是的,你们没有猜错——老曹这辈子是个高级打工人的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