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1/2)
第 94 章
九月开学时,果园大部分苹果还不到成熟的时候,不过南曼没法一直等着采摘,这学期的正事儿她一直牢牢记着呢,关键的事儿有专业的人负责,她也没什么好操心的。
这次返校,除了行李同时还带着一大兜子早熟苹果,这东高公社硬送的,说是让她带回去给学校给老师和同学尝一尝,不收都不行。
生活在京城的人,虽然过得比乡下好一些,但此时绝大多数人,在夏秋果蔬上还真没乡下人吃得宽裕,所以这一大兜子苹果在现在也算是金贵东西。
苹果带回学校,南曼给相熟的老师都送了尝鲜,当然童教授、张老师还有姚教授多送了一点,毕竟人本来就有亲疏远近。
“你这手也太松了点儿,按照你这个分法,这一兜子还能剩下一个吗?”
张老师收到家乡的苹果是挺高兴,但在估算了一下南曼送出的量,就有些替她心疼,这是打算自己一个都不留啊,现在市面上都买不到什么苹果呢。
南曼乐呵呵道:“就是给大家带的,分着吃才好呢。”
等到实验的苹果园成熟采摘,估计那二百份包装的苹果也有A大这边的份儿,毕竟苹果项目她替A大掺合了一脚。
今年实验果园的苹果就算不出口,增产也是板上钉钉,肯定不会赔钱,等明年农研所把套袋技术推出来,那么出口挣外汇是指日可待。
从老师们的办公室出来,南曼又去给像柳芬这样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了送了苹果,这才回到寝室。
地上的行李没有拆,回来后南曼把门关好后,便打包起过冬的铺盖卷,同时也把秋冬衣物收拾出来。
同寝室的钱秋师姐,同样也在打包。
明早他们要出发的事,张老师还不知道,童教授只告诉了几个要带走的研究生,并且特意嘱咐要保密。
“师姐,你决定留在微波通信研究的项目了?”
学校整合了通信技术专业,按照钱秋的履历是有资格留校的,可钱秋却选择进这个“前途未卜”的项目组。
“对,决定了。”
这一小年,钱秋的思想转变很大,她以前在未来工作计划上并没有很强的主动性,总觉得工作的事交给组织安排就好,去哪都可以。
可在经历了这一年无实验可做的窘境,她彻底明白留在高校任教的“短板”,现在学校科研经费太少,像她这种新人只能慢慢熬。
论资排辈轮到她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在学校单纯当个老师是她想做的事情,钱秋想进实验室搞研究,所以童教授在问她想不想跟着去参与一下时,她一口答应了下来。
哪怕现在这个项目依旧“前途未卜”,可好歹还是行业最前列的研究,她不想脱离科研工作太久。
“这一趟可能要去挺长时间,日用品咱们要不要多买点?”
“是得多买点儿。”
女孩子用的东西多,在京城这边多买一点带上,可以省很多麻烦。
雪花膏、蛤蜊油、月事带这些不用说,牙刷、牙膏、肥皂、袜子和鞋子,都照着把手里工业票全花光的数量准备。
毕竟童教授已经告诉过他们,要去的地方比较艰苦,两个女孩子这是把情况往最艰难的方向打算。
第二天出发的时候,看到两个女孩子大包小包扛出来,童教授嘴角微微抽搐,可到底还是没说什么。
到了火车站,南曼和钱秋才拿到各自的火车票。
“去灿鼎?”
灿鼎是Z省的一个市,距离京城也就小半天的车程,京城甚至还有直达的公交汽车,不过路不好走的情况下,得坐一整天。
“对,去灿鼎。”
南曼有些迷糊了,她明明记得去年给她定的火车票不是去灿鼎的,难不成这个实验换地方了?
京城到灿鼎只有两个站点,所以他们下火车时还不到吃午饭的时候。
火车站早早就有人过来接童教授一行人,来人来着一辆军绿色的破旧小卡车,这下倒是不用担心行李太多放不下的情况。
“教授,这是什么情况?”刚才在火车上不方便问,现在坐上卡车的后斗儿,在场的也没外人,她便直接问了出来。
“今年年初,项目大整合,信息技术研究都搬到这里来了。”
童教授其实也是几个月前才知道这件事,原本灿鼎就是研究无线电的一个据点,但之前微波通信并不放在这里,这次整合后就挪了过来。
说起来,这还是更方便了大家,不然跑太远,路上浪费的时间就很耽误事儿。
南曼到这时候也反应过来,通信技术研究的确不能跑太远,京城是心脏地区,这里应该是所有信息技术的汇聚地,这是战略眼光的问题。
可既然不往远了走,您干嘛特意提醒我们“条件艰苦”呢?
这地方距离京城不到两百公里,再艰苦能艰苦到哪里去?
对于学生们的疑惑,童教授没有打算解释,反正等到目的地时就都会明白。
无线电通信研究,不能与人群太远,但也不能与人群太近,不然研究的数据就会有偏差,因为通信本来就是建立在人群当中使用的,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小卡车开出市区,在一路颠簸中,路过了许多的村镇这都没有停下,此时Z省还处在夏秋交际的阶段,一路上看到不少农民在农田中忙着收获。
渐渐地,路上的景色变成了农田与山林相结合,开进两个隧道后,一座不知名的青山就映入众人的眼前。
这座山绵延应该跟前面几座小山是一体的,自然景观看上去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山顶上那高高的信号塔和各种电缆设备,让众人都明白它就是目的地。
“还真是另有乾坤啊。”
童教授的学生们除了南曼这个不务正业的,其余人跟着教授做研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还是第一次见到把无线电通讯设备研究放在山里的。
卡车在颠簸的土路一路开上了小山顶,小山的坡度并不陡,更准确来说这里不像是山地更像是丘陵地形,
所以这里的交通环境,对比真正的山区还算不错,起码还能通车。
不过看着路况,慢慢就能判断出这条路应该不是近两年修出来的,这座山周围应该是没有什么人烟的,所以山上的主路应该就是为了这个项目特意修建的。
研究基地的大门缓缓打开,又缓缓闭上,用水泥砖墙和铁丝网围起来的院子,周围站了一圈儿的卫兵,都在告诉着所有人这里的进出不是那么容易的。
看到这幅环境,几个学生心里再没了疑问。
京城的距离和条件的优劣的确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因为这里是一个全封闭的地方。
“不用太过紧张,那些卫兵保护的是发射塔与电缆不被破坏,不是看着咱们的。”
显然这种“肃穆”环境,吓到了这些还未出社会的年轻人,童教授怕大家形成心理负担,于是解释了一下。
“我们想要出去,写申请一般是可以批准的,但是这里能带大家出去的车是一周来一趟,所以条件肯定是没法跟学校比,大家就克服一下吧。”
住在山里和住在大城市里肯定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这个时代能读书的学生大多数其实也没有吃过真正的苦,童教授出发之前之所以要提醒一句,就是要给大家做一个心理准备。
不光是通勤不方便,这里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水平与a塔都有一定的差距。
简单来说,这里就是真正的乡下。
除了不用干农活和做家务之外,乡下人怎么过日子,大家差不多就得怎么过日子。
在这里生活,喝水要自己打,睡觉要自己烧炕,上厕所去的是旱厕,甚至还要自己种菜,因为受天气影响补给车在雨季进不了山那也是常有的事。
不过大多数体力活是卫兵们做,科研人员只要把生活自理就行,他们的时间金贵不用做太多体力劳动。
“以后大家可以轮流出去采购,两个人或者三个人,把大家需要的东西一起买回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基地距离最近的公社也有40公里,山路颠簸,出去并不是个好玩的事儿。
“可以信号塔,也是刚建起来的?”
这是南曼第一次见到,这个时代真正的信号高塔,只一眼她便知道这是个巨大的工程。
“对,这里在建国前曾经有一个倭国的研究站,在这个基础上,咱们自己建立了通信基站,这信号塔刚建成没多久。”
微波通信和短波通信不同,这种技术是需要高强信号塔的支持的,一旦决定研究,就必须得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
“您不是说微波通信的设施没有进展吗?”看这个信号塔的规模就知道,上面肯定是花了大价钱。
对于这种信息偏差,童教授也很坦然,解释道:“微波通信技术在各个国家还处于绝密阶段,在我没有加入之前,所了解的信息并不是即时的。”
但是种花家此时研究出来的微波通信设备,实用性并不强,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研究”,但有通信需求要用的时候,压根不会考虑它。
进入基地后,跟着工作人员到住处放下行李,才正式跟基地的其他研究成员见面。
十几个研究小组成员,看着格外让人心酸。
其实原本的微微波通信研究小组,成员并不只有这些人,只不过因为去年的项目整合,有一多半已经被调离去别的项目,甚至连他们原本的负责人也被调走,不然也不会让童教授过来接手。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第一件事自然是先与即将共事的同事相互介绍,然后便是要熟悉一下工作所用到的各种设施工具。
身为新上任的负责人,彭教授还是贯彻落实自己一贯的风格,当天就开启了研究会议。
项目所有资料他都是提前看过的,但是像南曼这些人没有接触到,所以这个会议就是给大家互相通一下底盘,做到心中有个大致概念。
“传感器这方面研究是我擅长的,可终究还是比各位缺少了经验,以后咱们这种工作会议,大家尽可以在学术上畅所欲言。”
他是个务实的人,如果不是有不得已的原因,这个项目他其实并不会主动申请接手,因为对他来说,微波通信研究不是他最擅长的,对于整个项目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