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2/2)
毕竟眼见为实。
“小同志,你这次可是帮了我们大忙,这次能确认这种新型化肥的效果,对咱们化肥厂项目的顺利实施能起到巨大作用。”
苹果树他刚才已经去看过了,果然是要比普通的苹果好像不少,等一个月采摘称一下产量就能彻底确定这种化肥的效果。
而且他发现,用过这种肥料的果子不但个头大,长得还格外漂亮一些,优质果肯定会增产。
化肥推广难点在哪儿?
还不是因为效果需要验证,现在又多一个事实证据能拿来直接用,可不是帮了大忙,不出意外的话,这种新型的水溶性化肥在今后将是化肥宣传的重点内容。
“这种肥料应该有给果实膨果的作用,只不过它的配比我们还要再继续研究一下。”苹果只是个添头,最重要的还是粮食。
这种新型肥料放在粮食上增产那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老于同志和严韬此时的兴奋劲儿,南曼也有些高兴,但同时他又带着一种担忧:“我正好也要跟您说一下,化肥推广的问题。”
以后随着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发展,种花家的化肥产业肯定会越来越好,可问题是把化肥产业一下子提前往前推进十几年,那些随之而来的土壤问题会不会也要提前爆发?
而提前爆发出来的问题,种花家能够有能力及时解决吗?
所以今天南曼必须要给大家泼一泼冷水,打一剂预防针。
化肥得搞,但是怎么搞才能不出大问题,这是需要种花家靠自己突破创新的一个新命题。
整理出来的资料,她都带了过来,直接递给了老于同志。
“这是我根据各国化肥使用情况做的分析报告,人家比咱们早用化肥几十年,肯定是有更丰富的使用经验,所以我觉得咱们既然要推行化肥的普及工作,那么必然也要参考他们的这些经验教训。”
资料厚厚的一沓都是手写,老于同志接过来后看了两页就把眉头皱了起来:“你之前问我要资料,问的就是这个?”
“对,因为我听到有人说倭国的化肥业很发达,但是他们最近一直在反对过度使用化肥,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事实上,南曼这份资料具体分析的就是以倭国,两个国家纬度相同,耕种的作物重合度很高,参考意义就很大。
对于化肥的副作用,老于同志和严韬虽然也不陌生,不过他们也不担心这种事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在自己的国家“咱们现在哪有人家的生产力,想要过度使用也不可能啊。”
毕竟中画家现在想用化肥都是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过度的情况。
“您说过的看问题要目光长远,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使用化肥的时间也算是世界范围内比较短的,可现在就已经有这么严重的问题了,咱们如果奋起直追,相信不用20年,也会面临这种问题。”
到时候他们这一批人可还都在呢,流程要那时候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你是有什么想法?”老于同志虽然是坚定的化肥拥护者,但他也不是听不进别的意见。
“我听农研所的同志提起过我国的农业生产者,正在主张减少化肥的使用率而增加有机肥的使用,而我发现,已知的数据表明,它们的产量要比咱们高很多,当然这是因为咱们用的肥料现在大多还是有机肥。”
从一张资料中画出一条线来,南曼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给大家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化肥不能过度使用,必须要将有机肥和化肥同时使用才是最佳效果,短时间内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无疑是饮鸩止渴。”
这个主张放的不是现在的生产模式,目前为止以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使用肯定是主流。
但是随着以后生产力的进步和劳动力的减少,有机肥的使用必然要减少很多,因为现阶段农村的有机肥都是家肥,还有类似草木灰之类的东西,这都需要大量人工去施肥。
可再过二三十年,这种情况必然会改变,甚至用不了30年农家有机肥的使用会彻底消失也说不定。
“咱们中华家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套,自然是有其道理和可取之处,竭泽而渔是不能长久的。”
我们现在拥有的模式,正是人家要主张返回的模式,那么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保留这种模式呢?
“不好弄啊,化肥的效果一旦被农民所接受,那么过度滥用是没办法禁止的。”严韬听明白了南蛮的意思,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只不过在结合现实情况后,就觉得这套理念不是很容易推行。
“的确是不好禁止,但是我们可以从研发的源头上去控制,比如说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这种水溶肥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我们还可以研究一下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肥料。”
制造者是控制源头的根本,只要把劣质低效的化肥彻底取代,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化肥滥用的问题。
等到整体国民素质提升,环保意识也增强后,再慢慢地去科普这些知识,甚至可以等到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后,通过立法来保护耕地土壤的问题。
但是观念要在一开始理明白。
“你的这个提议我会认真地考虑,然后汇报给上级。”虽然对于这件事的后果老于同志心里还有一些存疑,但他对南曼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他相信南曼的“前瞻性”。
“所以你这次研究这种水溶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吗?”
一切好像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南曼:这还真不是~
关于化肥滥用可能造成的问题,三人点到即止,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件事要慢慢根据实际情况做取舍,现在说什么都太绝对。
“我在果园看到那些苹果上有些奇怪的东西,他们说是你让人弄的?”今天除了发现果子比别的地方大,上面的东西也格外奇怪,但是仔细看一下,老于同志还是能明白那些东西的作用是什么的。
“对,我是想整个花样,多挣点钱。”
“花里胡哨的东西人家能要吗?”务实派的老同志来见到这种稀奇古怪的苹果,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吸引力。
提起这个南曼也觉得效果不是特别的好,主要是不套袋的苹果着色是真的不咋样。
“您看到的只是雏形,等明年的时候应该会效果更明显。”明年这些苹果树肯定是要做套袋测试的,不过今年的苹果弄上包装也能多卖一些钱。
“我听严韬说你们在乡下也弄了不少这种花样,等苹果摘下来后送到我那里看一下,效果如果不错,就拿到友谊商店卖出去。”老同志虽然不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但他知道洋人其实还挺喜欢的,估计能卖个好价钱。
“我觉得可以,等到苹果成熟,咱们选最好的苹果送去,也给那些洋人们开开眼。”说到这个地方,严韬此时也明白了实验果园里,套模具和贴印花的苹果会长成什么样。
南曼嘱咐道:“可我现在改主意了,今年那些套模具和印花的苹果咱们先暂时不出口的好,甚至友谊商店也不要放这种,等以后再说。”
“为什么?”
老于同志和严韬都有些不明白,这东西一看就新鲜,肯定会有人想要买的,折腾这么久的东西不为出口,难道就为自己吃吗?
自然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经过这两个月的观察,南曼已经很确定单纯用肥料,解决不了苹果本质的问题。
“这种模具技术没有什么难度,只要买回去琢磨下就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咱们的苹果现在在国际市场上也没有什么竞争力,现在不是把它们出口的好时候。”南曼耐心地把问题解释一遍。
“可是这种技术,无论什么时候你弄出去别人都可以学啊?”
或早或晚又有什么区别?
“等到苹果品质提升得更好,然后让这种包装效果达到更惊艳的时候再放出去,这样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从而整体地去改变咱们苹果给人的印象。”
要么不做,要么就一鸣惊人,这才是最佳的宣传策略。
南曼觉得最适合的时间点应该是明后年,将苹果套袋后,小范围的传播。
考虑到现在跟种花家建交或者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大多也不怎么适合种苹果,可以专挑这样的国家去卖,价格可能会更高。
比如说小骆驼家,就比如说东欧国家。
等明年套袋儿把着色和表皮光泽弄上去,这种套模具和贴印花的苹果可以当礼品赠送,慢慢可以养成种花家在国际交流的一个明信片之一。
别人可以学,但我们必须保证不能被人超越,否则很容易就为他人做嫁衣。
听了南曼这一通解释,老于父子俩此刻只有一个想法。
这人可真是个干资本家的材料!
做买卖的人才啊!
你搞什么科学呀,你或许最适合的就是干贸易!
“不对啊,你不还弄了老多包装袋嘛,不卖给洋人你弄那玩意儿干嘛?”严韬可是知道南曼弄了多少花样的。
200套的包装袋呢,加上那些模具花了总共小100呢,还没有算人工费。
“因为我原来的确打算把它们放到友谊商店去卖的,可现在发现苹果表皮生长得不是很好,所以这包装袋可以暂时留着了,明年技术改进再用吧。”
现在也没有什么上蜡光膜技术,苹果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形状新鲜或者是长花纹,也没有太大的惊艳效果。
好在牛皮纸袋和那些标签也不会浪费,明年照样可以用。
“不,苹果照样包装起来,这回咱们不送友谊商店,送去京城!”老于同志给这个事儿拍了板儿。
带上包装的东西更能有说服力,给上级们挨个送一包,让大家都开开眼。
只要上面的人看出门道来,明年想要用这个赚钱,就会少很多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