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1/2)
第 54 章
清晨起来,南曼打着哈欠准备洗漱,此时南江已经扫完院子,而南路早早也把水缸里的水挑满,至于南岳……他还没起。
“曼曼,今天我送去老家。”自行车不在家,南曼既然要回去就得借车,可借人家车总归要尽快还。
南曼摇摇头:“不用,我自己借车回去就行,等我到老家,让咱妈骑回来就行。”
南岳一个人在家,终归是不太妥当,家里没个管着他的人,这孩子心野的都要长草了。
南江也觉得他妈应该快回家了,所以听南曼这么说也没坚持,毕竟今天不是歇班的日子,他要是回老家还得请假。
早饭是南江做的,就一个玉米碴粥配窝头,他大约也只会做这个。
临走时南曼从家里的大米和玉米粒各拿了五斤放挎包里,挎包鼓鼓囊囊的不好背,干脆就挂在车把上,然后想了想又把那包南瓜子也带上了。
这包种子大约有半斤左右,约莫是一亩地的量,当初她跟人家说要用菜园子研究科学种地,不想竟然真的一语成谶。
粮食欠收,这下家里菜园子不种都得种了。
骑车离开县城前先去供销社买了包糖然后才出发,一路上走过去,南曼心里对这次灾情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如今玉米刚进入乳熟期,茎杆都已经长结实所以大部分玉米地还是站立的作物多。
同样北方的红薯在这个时代也属于最重要的膨大和淀粉糖积累的时候,但过多的雨水很容易烂根不说,还会导致藤蔓疯长,等收获红薯时可能就是稀稀拉拉的收获。
抗旱作物最关键的生长期遇到涝灾,这可真是不好弄啊。
奋斗大队此时的确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虽然从雨季开始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冒雨在地里排水,可是洼地地势平坦雨水多了人容易存积。
如今反倒是坡地情况还好一点,最起码还没有大片积水。
停雨后这些天好不容易把水排净,但地里之前吸入的水分足以把这半年的劳作毁于一旦,玉米和红薯的大规模减产几乎要成为定局。
张喜来此时嘴上已经长出第二波燎泡,第一波是下大雨不停那几天长的,那时候他最担心的还不是地里,而是担心村里房子倒塌出事儿,后面又担心发水,好在这回运气不错,村里虽然有很多家房子都得修补,但对比那两个因为泄洪要转移的公社已经算是运道好。
可就算没发水,这粮食欠收依旧还是个大问题,饿了这好几年好不容易感觉有个丰收年,临门一脚却成了这样子,太让人灰心丧气。
这几天队里干活的积极性都下降很多,眼看着这最重要的红薯和玉米要完蛋,大家根本提不起干劲来,反正工分再多结算时估计也分不了几斤粮食,那还不如省着力气少吃点饭。
南曼到奋斗大队村前时看到的就是这种干活情况,社员们磨磨蹭蹭在地里给红薯翻藤防止因为雨水多的原因长细根,而张喜来正拿着翻叉在地里发火。
“叔~”
其实这种情况下,南曼装作没看到闪人比较好,但看着张喜来干着急发脾气的模样,她觉得得让这大叔缓一缓情绪。
“曼曼啊,回来了?”听到南曼喊自己,张喜来骂人的状态暂停了一下,他扯出来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算是和南曼打了招呼。
“叔,我二叔呢?”南曼没看到南二叔,觉得有些奇怪,一般来说,她二叔这个会计和大队长都是“秤不离砣”的。
“他带着人去给村里修房子呢。”
大雨过后除了砖瓦房不用修正,估摸着就没有个囫囵的,队里一开始是自己给自己修,但孤儿寡母缺成年男丁的人家,这时候得大队干部带头去帮着重新修理房子,反正地里淹了那些庄稼后只需要抓紧排水,排完水后就用不上这老多人都下地。
南和平之所以没回县城也是为这事儿,奋斗大队人口多,这次要修的房子也多,如果是平常年月去个亲朋好友家借宿一段时间也不是不行,但这回整个陵城县都涝了,去哪都是差不多情况,所以还不如趁着天没冷把房子修正好。
“叔,你来一下,我有事跟你说。”
张喜来其实现在没啥心情跟南曼寒暄,但南曼到底还是和别人不同,所以他还是耐着性子从地里走了出来。
“有事啊,咋滴了?”
南曼指了指地里:“我回来听说咱们县受灾挺严重,就想着回来看看咱们大队,叔,咱们队地里什么情况?”
这孩子是真有心啊,张喜来虽然心情不好但还是因着南曼对老家人的关怀感觉心里暖呼呼的,这是随她爸啊,南和平这回也是着急忙慌回来看情况,知道村子没发水又留下来一起帮着修房子,村里人谁不说老南家人厚道。
“晚熟的高粱冒雨割下穗子,那高粱杆还扔着没挖,但这玉米和红薯估摸着是不成,庄稼秧子疯长那还收什么粮食啊,能收上两成都算老天爷照顾。”
这已经算他往最好的方向去预想,秋雨不再下,病虫害也不要严重,不然今天秋收就是绝产。
南曼也跟着叹口气:“风调雨顺那是运气,旱灾涝灾才是常态,叔,既然是这样了,咱们大队有想过怎么补救一下吗?”
她其实很想提议把那些已经大面积淹死的农田拔了种南瓜,但又想到只怕没那么多南瓜种子,现在不是后世,想要什么都可以随时买到,这么大面积的种植,怎么着也得上百斤种子,等凑够这些种子黄花菜都凉了,种地抢的就是时间,等上半个月种南瓜也来不及了。
张喜来以为南曼是问有没有去申请救济粮,他叹口气道:“公社已经上报灾情,就看救济粮能批下多少,但咱们县受灾最严重的公社肯定是放在头里。”
反而是像他们这种地里庄稼没真全部淹死的不上不下,没个着落。
南曼安慰道:“我这次去了一趟南方,知道他们那里收成都不错,其实咱们省大多地方收成也都还行,所以今年的救济粮应该没那么难批。”
“真的?”
南曼带来的消息,算是这些日子张喜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件事,他心里总算是放松了一点。
虽然救济粮也得买,但这个账可以慢慢还,大家日子苦惯了也不怕,怕就怕真的没得吃,那可是要饿死人的。
“嗯,真的,人家广播也说了,今年全国大部分都丰收,咱们算是倒霉的那一波。”
听了这话,张喜来突然又笑不出来了,人家都丰收,就他们这里减产,这也太倒霉了吧!
南曼打听了一下情况,知道地里还不至于绝产,她松了口气就打算先回家看看:“叔,你忙,我先回家了。”
“哎,路上慢点。”
张喜来现在心里有了底,回头骂人的嗓门都大了许多:“你们给老子出把力气,这红薯多长一斤你们不就多分一斤?老子告诉你们,等救济粮下来,咱们按照工分数来分名额,干得好就能多买……”
南曼骑车进村后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下雨导致乡村小路全都成为泥泞一片,人来人往每天踩一踩,此时沟沟壑壑的都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一路走过发现好些村屋都出现了裂痕,应该是地基泡坏的缘故,难怪她二叔地都不下专门带人修房子呢,就这些房子再下场大雨估摸着都得塌了。
“奶奶~”还没进门就喊奶奶,这是南家孙辈的“传统”,南曼显然也耳濡目染的学会。
南奶奶正在家和儿媳妇剁猪草,听到这一声呼喊还以为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
“秀啊,我咋听到曼曼喊我呢?”
王美秀也听到了呼喊:“曼曼回来了?”
不能啊,不是说打算直接回学校的吗?
婆媳俩还没回过神来,南曼已经推着车进门:“奶奶,妈,我回来了。”
“哎呀,你咋回来了?”王美秀虽然有些高兴看到闺女,可更多的是担心她是不是出了什么事突然回家。
“我们项目提前结束,教授给我们放假了,我可以等七八天再回去。”
王美秀此时有些懊悔在老家待的时间太长,“那你啥时候回来的?早知道你回来,我就回县城接你去了。”
南曼咧嘴笑道:“昨天下午回来的,妈,你放心吧,岳岳去接的我,这小子也能顶事儿了。”
王美秀哼了哼:“总算没白吃那么多粮食。”
估摸着也是知道自己不在家,小儿子估计得翻天。
“吃饭没?奶奶给你去打个鸡蛋。”南奶奶笑呵呵看着孙女,这孩子就是孝顺,刚回来就想着回来看看。
南曼把车把上的挎包解下递给南奶奶:“奶奶,别忙活了,早饭我大哥做的,我们四个一起吃了大半锅粥外加俩窝头,都给我吃撑了。”
十斤的粮食很有分量,南奶奶接过包一看,“哎呀,你这丫头咋拿这么多金贵粮食回来?”
老太太以为孙女是把儿媳妇的存货都搬回来了,这哪行啊?
王美秀也看了一眼包内的情况,但她此时惊讶的是闺女怎么带回来的大米,家里没大米啊?
“妈,奶奶,咱们进屋说。”
南曼使了个眼色给南奶奶和王美秀,表示这院子不是说话的地方。
南曼进屋后把粮食放在炕上,解释道:“奶奶,大米是我想办法从南方淘换的,具体怎么换的我妈都知道,您放心,家里还有呢,这是拿来孝敬您和爷爷的,玉米粒我也弄回来一些,这些是我回家住的口粮。”
老家闹灾,南曼不可能还在爷爷奶奶家白吃白喝,粮食就是命,她吃一口老人家就得少吃一口。
南奶奶不高兴道:“你这孩子,谁回家还带口粮?”
“妈,您别生气,曼曼这是心疼您和我爸。”王美秀知道老人家最不愿意和儿孙外道,所以立马给闺女圆成回来。
南曼也知道自己这话容易让奶奶吃心,立马讨好道:“奶奶,这不特殊情况嘛,之前我回来那次不是心安理得在您这蹭吃蹭喝,可现在不一样,我有粮食户口不缺这一口,可咱们老家现在能省还是省着吃。”
南奶奶缓了脸色:“奶奶知道你孝顺,放心吧,奶奶和你爷爷饿不着,就算村里收不上粮食,还有你爸呢。”
我爸是不能让你们二老饿着,可你们也不止我爸一个儿子啊,二叔家也是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到时候就怕这当爹妈的自己不吃也得省出粮食接济吃不饱饭的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