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2)
第 44 章
现在的“新款”拖拉机,其实就是更换油泵和发动机外加升级几个配件的改装拖拉机,也就是在旧款上的改动。
按道理来说,这十几辆要出厂“新款”拖拉机只要升级配件到位,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发到各大国营农场去做耐久性测验。
然而这将近一个月过去,它们都还没顺利出厂,虽然说这些拖拉机并非订单所以晚一些出厂也耽误不了人家农场的活儿。
可这个却耽误拖拉机厂自己的活儿,先不说业务骨干抽调一半就为了这“新款”拖拉机的制造对原本的生产线有多大影响。
单就说这不能顺利独立完成制造的问题,就很难跟上面交代,人家专家老师们在的时候机器弄得一点也没问题,人家一走你自己却弄不出来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你这拖拉机不行,新技术不能让你来,全国那么多拖拉机厂不是非得等着你,你不行那就给别人来。
南曼听了副厂长把大概情况一说,她眉头轻皱了一下,正常来说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毕竟她和两位老师都给办了培训班的,基础理论都学明白了,本来就有经验的老师傅们怎么也不至于出大问题。
“咱们先看看车。”
车间里的生产都是分批制造,零部件组装也是分成很多部分,然后再合成基础构架,然后安装外部车皮之类的。
南曼看的工作车间就是基础构架合成那一部分,看了一圈儿也没看出大问题,表面看上去和她装的没什么不同。
“试车哪里的问题最大?”
“刹车、熄火都有问题,而且最怪的是每台车问题还都不一样。”这要是都是一个毛病那还好了,直接找出来原因改就是,可现在他们却不知道去哪找。
南曼亲自上车试了一下,开出去一圈儿,然后又开始检查其他的车,最后干脆一动不动的在那不知道想什么。
此时车间安静极了,所有人几乎下意识连呼吸都轻微了一些。
“去其他车间看一下。”南曼把刚才检查的数据在心里合算完,然后就要动身去看零部件分组组装的情况。
等到一圈看完都已经到了晚上,这会儿所有工人都没离开,他们忙了这么久,也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
南曼看完最后一个零部件,转头看向副厂长,表情颇有些一言难尽。
“南老师,到底是什么情况,您尽管说,有问题咱们解决问题,我们绝对相信您的水平。”
先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南曼这才问出一个问题:“这次改装新款拖拉机,用得都是咱们厂最好的师傅吧?”
副厂长点头:“那是自然,新手让他们来他们也弄不了啊,是不是师傅们经验不够,没事儿,你大胆说,经验不够咱们就去找外援,咱们厂子是年轻的机械厂,经验不足那也是有的。”
“不,不是经验不足,恰恰相反,是他们太有经验了。”
厂子里的老师傅大多都是厂子成立时上面从各个兄弟单位调过来的,他们工作上的确是经验丰富。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南曼此时才终于意识到之前她在拖拉机厂忽视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厂子里的师傅们懵了。
“有经验也是问题?”
师傅们语气中带着不满,但也可以理解,任谁累死累活这么久得到这种说法都不会高兴。
“南老师,我们这咋还成问题了?”
南曼叹口气:“师傅们,我没别的意思,你们技术都是很厉害的,这咱们都明白,大家听我慢慢解释一下。”
南曼拿出刚组装好的零件道:“这一看就是熟练工做的,我今天下午看了一圈,我发现咱们这几个车间是没有学徒工的,由此可以看出咱们厂的确很重视这新拖拉机的制造。”
说着南曼又拿起一个零件:“大家过来看一下这两个零件,能不能看出问题。”
众人围上来认真看了一下,然后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
“这是老李做的,他做零件组合时这螺丝孔拧上的圈儿格外紧。”
“这一个是老赵做的,他活儿细,组合件有毛糙的地方,都要拿扳手打磨一下。”
所以这到底那有什么问题,做得不都挺好的?
南曼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无奈道:“螺丝拧几圈看着是个小问题,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每个人拧的圈数不一样,每组配的基础数据都会有不同?”
更何况也不只是拧螺丝的问题,所有的组装配件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手感来,总体看上去自然没有大的差别。
但每个零件的角度只要稍微不同,等全都组装好后,这车可预设的数据就有极大的不同。
“假设这一个零件是万分之一的差距,按道理来说应该就是一百个组合起来有百分之一的不同,看上去好像也还行,对不对?”
“可大家都是搞机械的,这机械零件的不同,真就是一加一等于二吗?”
南曼的话让大家一时沉默,他们不是真的不明白这个道理,可过去都是没出过大问题的。
“每个零部件存在轻微差别其实大概率也不会出很明显的问题,最起码在出厂的机械上不会,它的问题通常是出在产品用过一段时间之后。”
副厂长疑惑道:“那么为什么咱们这次问题是出在出厂前呢?”
南曼把零件放下,然后指了指墙上的倒计时日历,“因为这车本来就是要做实验的,它没有经过大量数据分析,这是样本车。”
“所有的数据都是按照我和两位老师的设想进行的,我们在动手时也是按照我们的计算来的,可其他的车却没有我们这种及时的数据检测与纠正。”
“所以一旦大家按照以往的习惯去组装这些零件,它的整体数据极有可能就无法匹配新的油泵和发动机,出现的问题甚至都不会一样。”
以前的组装大家是做惯了的,手感越熟练做的越好,但现在很多都是新的要求,还按照以前的手感来,误差就会更大。
南曼以前在星际使用的所有零件都是智能程序控制下机械产出,人类已经从这种劳作中彻底解放,所以她脑子里压根就没有“标准化”这个概念。
因为这对她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谁没事儿每天会去想自己今天要不要喘气儿的事?
来了拖拉机厂后,她和两位老师要不是给技术员上课,要不就是自己亲自上手改车或者检测数据,哪里想过车间生产问题?
也不对,她想过,但她想的是车间里的机器能生产出什么水平的零件,也想过车间组装的技术难点,唯独没有想过这时候车间工人压根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标准化”培训。
他们有的技术是“熟练化”。
但这其实不是工人的问题,这是管理的问题,一开始就没有这样严格要求过,他们又怎么能养成标准化的习惯?
南曼他们的培训班从头到尾培训的都是理论,因为论技术经验师傅们能给她和两位老师上课。
“就像盖房子一样,从第一层的砖开始,每一层好像只都歪了一点,看着问题不大,但等到这屋子上完梁,房子塌了。”
这种事又不是没有过,大家一听就明白过来,每个人安静的出奇。
南曼看大家听进去了,于是又道:“流水线作业必须标准化,否则不但会降低产品质量,严重时还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拖拉机厂以前之所以没有感觉到这是个问题,那是因为他们制造的东西技术含量要求就不大,一些关键配件都是其他技术要求高的工厂做好送来,所以他们没有遇到过大问题。
可以这会不同,他们是自己在搞是“研发”,虽然说真正研发的部分南曼已经解决,可落实到实处却要拖拉机厂自己来,这就露了怯。
今晚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从厂领导到普通技术工,所有人都在想一个问题——标准化到底是个啥?
但不管它是个啥,总得解决眼下的困境。
有问题不怕,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副厂长当即表示,一切零件重新组装,已经组装好的暂时封存,等新车改装结束,他们再重新改过来。
不就是要“标准化”嘛,守着一个老师,还怕他们这些师傅学不明白?
南曼自从知道这个问题,当天晚上回去挑灯夜战把所有组装的关键技术“标准”都写下来,生产车间别的标准是什么她没有经历过,但拖拉机改装的标准数据都在她脑子里,
写好要点第二天交给厂子办事员去印刷,然后再亲自给各组师傅当场示范一下,以前大家没注意过的细节咱们全都补上。
书记和厂长听说这事儿,干脆让人把那个倒计时改成了“标准化”三个大字。
都是经验老道的师傅,关键标准说透大家心里大概就能有个数,只不过要慢慢改一下手感。
不改不行啊,副厂长这回像要发疯一般,真就把铺盖搬来车间了,吃饭也在车间里,全程盯着进程,最后弄得技术科科长也跟着住过来了。
得了,全部加班加点吧!
南曼这次来的目的是要做的新机器,帮着重新改装新车的同时也没忘了跟进这件事。
只不过她要的零部件有些拖拉机厂没有,打听了一圈后发现农机站附属的几个器具站有货,等全给配齐又过去两天时间。
南曼便就利用这两天带着大家从头到尾组装出一台拖拉机,亲自打样儿,每个细节都做到位,然后副厂长亲自开出去试了一下,结果发现这回啥毛病都没有!
后面就不用她管了,大家再出问题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是干技术的了。
南川提前报道却暂时不用进厂,拖拉机招工是为了新项目,然而这新项目此时还没做出标本呢,所以他就跟着南曼打下手。
零件到手南曼一刻不耽误,亲自上手把机械雏形组装起来,配件都是按照她要求买的,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直接借拖拉机厂的制造工具修改,只要工具能用组装这样的器械对南曼来说就跟玩儿一样。
南川也跟着学了些日子,所以打下手这活儿已经做的很到位,估摸着进厂后他都能跳过学徒直接上手干活了。
机械组装起来不是大问题,后面就是不断的调试改装两组切片,因为已经计算过数据,不是瞎琢磨出来的东西,所以调整两下子看着就很像样。
机器从组装到安装到拖拉机上试验一共只用了五天。
这个速度当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就南曼来说这真的就是简易到不能再简易的机械,用的都是现有型号的零件,这是为了加快组装时间,真要是量产最好是根据这个机械使用数据去定制零件,但现在讲究不了那么多。
这五天中南曼还帮着抽空指导了一下拖拉机后续改装问题,可以说一点也没闲着。
借用的拖拉机在厂子空地上开始启动后,看着上下旋转切割似乎都很顺畅,南川兴奋得像个孩子。
“真转起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