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天灾预备(2/2)
更严重的是,那时海上的海潮也会消失,满目疮痍的姜朝如何抵挡那些外来之人。
若姜朝足够强盛,那些人来了便是客,若姜朝孱弱,那些人立刻会化身强盗,将姜朝彻底覆灭。
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力量减弱天灾的威力,让更多人存活下来。
“北地那边需徐徐图之,旱灾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起了,也不是一下就能消除,往后许多年都要重点用心,幸得帝师给了姬大人那两样东西,本王也已是看过,应是能对治理北地旱情起的极大作用。”衡王温声道。
旱灾的发作比南边水涝早,且要是不去管,一年年累积下来,将会造成一场巨大祸事。
幸好,宁景等人去往北地后,手段雷厉风行,第一时间清理了山匪之乱,之后剩下的就是长久而缓慢的治理,从各方面预防旱灾,如合理种植,改善作物,兴建溪井,水库,最好的还是,修建运河。
对于宁景提起的运河之事,衡王眉头微皱,沉默了一会儿,眸中闪过一抹坚决,他道:“此事本王会去办妥,虽是南北通运是一项极大的工程,稍有不慎就会劳民伤财,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但若不去做,也就只能静观姜朝覆灭,不如破而后立。”
他似想起什么,忽而一笑,道:“本王曾拜读了帝师那本华夏十大帝王,其中始皇帝铸造长城之时,怕也遇到过这种疑难,今朝本王便效仿一番始皇帝,修建这条举世无双的运河,希望能借始皇帝之气运修建成功,至于功过,就留给后世之人来说吧。”
宁景微微一笑,没想到自己在玉周城说的书,已经被传到衡王手里了,不知不觉间,他也不知道华夏文化已经在姜朝传播成何模样。
若是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真的能修建成功,可以说南北天灾足可平息一半,但是剩下的工程也一点不少。
北地已经开始进行防旱,南地水涝却是没有一点头绪,也不知是不是姜朝一直以来太太平了,一点防洪意识都没有,华夏关于这方面却是历史悠久,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大禹治水”。
对付水涝,莫过于两策,防洪和抗洪。
而防洪就有关于修建防洪堤,建立洪水预警设施,灌输百姓遇到洪灾时的自救意识等。
宁景将他知道的华夏关于防洪的那些手段说与了衡王听,后者越听就越感觉姜朝缺少的东西太多,两年时间顿时捉襟见肘。
宁景见他为难,道:“若王爷信得过我,南方建立防洪之事,我可负责一二。”
衡王眼睛一亮,看着宁景,久久不语,忽然他起身向宁景深深一礼,道:“那南边就交给帝师大人了。”
本来,宁景可以不用揽这个活,他大可在旁边提提意见,然后把事情交给他人,他就算尽了自己那份力,也可享世人赞誉,不会担负一点罪责。
姜朝关于防洪这方面一点经验也无,谁也不能保证到时候效果如何,要是办砸了,怎堵得起天下悠悠众口,怕到时候责任都会被推至一人身上。
然而这份责任,宁景敢主动去承担。
宁景回了衡王一礼,道:“既然南北已定,我等不日就将事情上报于陛下,等陛下传下旨意,便就开始执行起来吧。”
实际上,告知当今圣上慕扶光也就走过过场,如今衡王为摄政王,朝中之事皆由他定夺,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
而且衡王也无夺位之心,慕扶光迟早要担起帝王的大任,他便是现在不会处理,也可在旁边看着,学着,了解他作为一位帝王,应该为之事。
决定了这件事,衡王又提起那个关于张三的天灾求生故事,那是宁景花费许多心血编写出来的书册,里面记载了大量对天灾的介绍,天灾来临的前兆,遇到天灾时如何自救,还有天灾后的注意事项。
这些知识毫无疑问是极为重要的,衡王看过后觉得甚好,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每一位姜朝百姓手里,用两年时间给百姓自我准备的时间。
天灾从来不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事,而是天下人之事,每一位姜朝子民都逃不过,光靠他们想办法去救是不现实的,不如把求生之法交到每个人手里,让他们在遇到的时候,不会惊慌失措,知道如何去自救,尽最大能力活下来。
衡王目光灼灼,看着宁景,道:“帝师,您当日信上说的活字印刷术可是真的?”
宁景颔首,道:“自然是真的,婧院那边已研究有近一年,在我来京城之前,听闻已是可以初步投入使用,届时我会亲去和彭院长言说,先用于宣传天灾。”
他眸光一闪,脑子里忽然出现一个主意,道:“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
衡王目光看来,眸中是询问之意。
然而宁景却是摇摇头,转而问出另一个问题,道:“王爷,我于信中写的‘水泥’一物,王爷可是实验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