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风裳·水佩风裳(2/2)
“哦?”
“我见百夫长从容,又相信只要拖延时间,必然能等来援手,是因为前来攻打我们的人是惯犯吗?既如此,我们这几万大军,不能彻底消灭他们吗?”
南宫泠月微微摇头:“的确是惯犯,但也确实不好彻底消灭。”
她缓缓讲述起原因,言风裳这才恍然大悟。
那些人本是普通牧民,如若收成不好,或者其他原因,入冬了就会缺少粮食。
他们的马匹很强壮,人数也比南宫军的巡逻队人数多,总有机会绑走巡逻队的人,以此要挟南宫军,想要人就拿军粮来换,且一年比一年贪。
这些人从未杀过南宫军,依照如今苍柘力求洗脱“兵匪”恶名的情况来看,军人不可上人家百姓的地盘直接把人杀了,就只能忍受着这些人的骚扰。
但绑架军人也是大罪,所以在这些人撤走之前,巡逻队跟他们见血倒是无妨。
可是为了抵抗这些人的骚扰,增加巡逻士兵的数量,也是不成的。
一班人多了,就意味着分组数量少,轮班次数就多。士兵还有常规的训练和休息时间呢,总不能为此影响到大多数人。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斗智斗勇,两边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军中能把巡逻队救回来就救,救不下来就交粮换人。
言风裳听完,点评道:“这番妥协真够亏的。”
但没办法,那些人是百姓,不能杀,只能捡情节严重的关押,大多数牧民还是得饶过,怎么也不可能真的揪着百姓不放的。
归根结底,并非粮食不够吃。这些把主意打到南宫军头上的牧民,其实有钱买粮,只是更想不劳而获,同时也是贪图军中的品质更好的小麦和玉米。
在这之后,陆续又发生了几次同样的事情。
北地的春天来得晚,言风裳虽然就遇到那么一次,但依旧替战友们感到疲惫。
心里打定主意,她决定钓鱼执法。
——然后失败了。
她所在小队的百夫长跟她说:“咱们不是没试过引诱他们上钩,次数多了,他们都不上钩了,就是白折腾。”
言风裳有些受挫。
她以为自己参军,可以保家卫国,谁能想到,真正的“敌人”是偷奸耍滑的少数百姓呢?
这和她想象中迥然不同,并且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她心累。
起初她被其他人看轻的时候,她不觉得有什么,有一腔热血没处用,才最伤她的心。
渐渐地,她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改变现状。
黑夜就是她的又一位老师,睡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使天真稚嫩但踌躇满志的她,永远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冰雪消融,草色渐浓,言风裳有了一个想法——士兵不能伤及百姓,但衙役可以凭证捉拿与审问啊!
这种偏远地区,衙门太远,监管不严,这是必然的。那么如果有专门的队伍,介于衙役和军人之间,在偏远地区巡逻呢?
牧民本来就没有固定居所,而农民维护公道全看村长的为人,平时根本沾不着衙役的边儿,所以能有这样一支队伍,在偏远地区巡逻,就可以给有遭到不公的百姓一个求助的机会。
投入嘛,当然不宜过大,只要确保这些人每隔个七八日能走一圈就好,并且队伍当中最好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方便更全面地展开工作,减小立场导致偏帮的可能性。
至于特别特别偏远的地区,朝廷的人不一定能找到,但是盐商肯定是能找到的,不会略过任何地点。
如此,就能将整个国家的城市之间的空荡区域填补起来,真正完善好地方对法律的执行。
心中想好这些,言风裳立刻就要去做,绝不拖延。
谷雨那天,言风裳告别南宫泠月,快马回京,甚至没回家一趟,就进宫面圣,禀明想法,足见她的急切。
澹台晏河听罢,将此事记下,决定先在京城附近小范围地试验,以此估算这番投入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一个国家能把法律执行到什么程度,其实也表现出了国家的底子有多厚。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苍柘的国库比从前充裕了许多,钱是不缺了。
但是缺人。
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同时还要略通武艺,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小人才了,一时之间,想找出太多这样的人才,并不简单。
言风裳却十分自信地说:“陛下,这并不困难。人可以培养,培养完成之后考试,只要把相关规定落实到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她这么说了,便也这么做了。
选人、训练、考试、入职实习……几乎每一件事,都有她亲力亲为。
六个月后,第一支“偏远地区执法小队”建立,负责在京城南部的二十六个村落之间巡查。
又过十年,全苍柘共有上千支偏远地区执法小队。
而言风裳,也成功地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保护普通百姓的理想。
她未能成为将军,却是无数人的将军。
裳妹儿真棒!(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