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1/2)
土豆
六月中,安阳镇毛织坊顺利开业。
毛织坊内部按照现代的流水线工程进行布置,占了足足有六个大宅子的面积,隐藏在巷子里倒是不容易被看到。为了不影响人们逛街,毛织坊选址在百姓住的巷子里,这大大方便了北大街的女娘上工,特别是吉安巷子里的住户,早上吃完饭再去不到五分钟就能到工坊,安全也便利。
毛织坊内部分了八个小组,分别负责处理羊毛的每道工序,一个小组约莫十人不等,早上辰时正上工,下午酉时正下工,中午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隔得近的会回去做做家务活,隔得远了就直接在坊里做事,懒得往回跑。
在这种细密的分工下,工坊的活计做的很快,从吾索手上运来的一万斤羊毛成功被纺织成三万斤毛线,堆放在工坊仓库里。
毛织坊只担任纺织的活计,染色制衣都通过招商会的形式分给安阳镇上的商户,最后由东大街的石制裁缝铺和西大街的罗裳成衣铺包下。
工坊每月提供二者各五百斤毛线,卖出多少毛织坊是不管的,契书签订的要求就是二人每月拿定量的毛线,卖少了或不够卖都由自己负责。因此,能做出好样式的毛衣才更有竞争力。
可先前没人做过这个,只有坎儿村一位姓罗的娘子会做毛线衣,当初招商会就是由罗娘子做了一件样衣给商户们看,他们才能安安心心进行竞拍,甚至为了购买权和售卖权抢破了头。
就在毛织坊建成时,林晚修便回了坎儿村一趟,带了好些滋补的东西以及盐糖一类的必备物品回家。
林家父母如今两个人住,房子是够的,可第一笔分红下来,他们就下来找林晚修,说要把房屋推倒重修。
“就建镇上那样的,我看着好,住的可舒服。”林母笑眯眯的,今年骤然不用为了生计奔波,她也还是一幅农家老太太的做派,开春后就把菜园翻了翻,种了些绿叶菜,种的最多的是闺女爱吃的葵菜和儿子爱吃的萝卜。
林家菜地不过小小两分田,离自家院子也远着,二老闲下来便商量着要不把房子推了重建,正好把旁边荒着的土地给用上,在家开出一块菜地,种些韭葱也方便。
正好几个月没见儿子闺女了,下去找孩子们商量商量,顺便在镇上住两天,多陪陪孩子们。于是,二老雷厉风行收拾东西就随着运炭的车下山了。
许久没有来镇上的二老看着眼前气派的门楼,灰色的墙壁如同从地里长出来一般,真真是光滑平坦。等进了镇子,二老更是眼睛都看花了,这路怎么这么平坦?这房子怎么建成这样了?窗户这么大不透风吗?
是越看越新鲜。
运炭的人笑着说:“这些房子路都是用水泥建的,修哥儿监督着做成的,您二老可是生了个好孩子,福气着呢。”
因着这话,林家父母便想用水泥建新房,看着多气派啊!
林晚修自是无不同意,吩咐人给二老收拾好这几天住的屋子,说:“水泥房屋确实要结实一些,如今镇子上已经修建的差不多了,等到七八月份就能开始修建官道和村上的屋子了。”
“咱们村全都修成这样?”
“不错,安阳镇下辖的几个村子都要修整。”林晚修解释说:“这次雪灾受灾的地方多,村上尤其严重,咱们太合府又是雨雪多的地方,大人便吩咐全部重修。”
林父感叹,嘴上不住夸:“咱们安阳镇真是碰上了一个好官,是事事都为着咱们老百姓着想。”若是官府来修建房屋,他们就不急着回去修房子了。
“爹娘,多在这住些日子吧,如今安阳镇上可和以前不一样,新鲜玩意儿也多,你们多逛逛。”林晚修开口说,他想让二老在山下多留些日子,等屋子建好了再回去,“等屋子建好了,你们再回去收整。”
“那可不行,你们有事情做,我们可也有。”林母摆手,住几天亲热亲热孩子就行了,哪有一直在别人家住着的?更何况,“我的菜园子还得看着呢,如今是你田婶儿帮我看几天,可不能一直麻烦人家。”
“是啊,如今卖炭也要我的竹篓子,我可不能不做。”林父也点头附和,他现在造的竹篓是不够木炭坊用的,可只要做出来木炭坊就收,这么大一笔收入可不能断了。
“这次下山,看你和环姐儿都有事情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们就放心了。”长久不见父母总是对子女担心不已,现在看到一双儿女过得不错,他们也就放下心里的担忧。
三人还未说完,衙役就来汇报:“林先生,外头来了一个商队,正在门口接受盘查,说是从西边来的,一幅外族人的长相。”
若是一般的外族人衙役也不会专门来汇报,怕是来的外族人不简单。
见林晚修忙着,二老赶紧说:“修哥儿该去干活就去,大人对咱们好,咱们也得好好干活报答大人!”
林晚修点点头,叫来府上丫鬟,吩咐丫鬟这几天就跟着林家父母,带他们在镇上转一转,瞧见有趣的想要的就买下来,都记在他的账上。
同二老辞别后,林晚修步履匆匆地出门了。
“这修哥儿一直都这么忙吗?”林母问丫鬟,“看着又清减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