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搞基建,我是认真的 > 搬新家

搬新家(2/2)

目录

赵二也不过是安阳镇西大街一个普通的人家,家中没有做生意,全靠给人做工赚些口粮,没有自己的土地,存不下什么钱。说来全靠祖上荫蔽,给留了镇上的一间房屋,不然一家人都没处可去。

可一间房屋哪够十二人住?

赵家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姑娘,可怜赵二哥哥小时候吃不饱饭,早早就离开人世,家中还有一双爹娘和三个弟妹。

赵二和弟弟娶了媳妇,生了娃娃,家中人就更多了,足足十二口人住在只有三间房的小院里,小孩子们只能在院子两侧搭个茅草屋住。

随着爹娘逐渐老去,赵二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当了家,家中有两个年轻力壮的男人,日子倒是比往常好过一些,可也过得艰苦。

这次拆迁,有人家心里不乐意,可赵家是乐意的,特别是听说能按人口分房子,心中都盼着早些搬出去盖新房子。

回到临时住所,家里人已经将行礼都收拾好了,都坐在家中期盼赵二的归来。

“也不知道这次能分几套房子。”赵老娘心中惴惴,是期待又惶恐。

赵二媳妇是个麻利的,闻言笑着说:“娘,我听人说,新建的房子又大又好,分上一套那是咱们该得的,多分一套那就是上头老爷开眼可怜我们,可莫要想多伤身了。”

赵老爹点点头,这儿媳妇向来是个拎得清的,自打娶进赵家,赵家的日子过得都顺当不少,当下便说:“老二媳妇说的不错,老婆子,可莫要因着这个搞得自个儿心里不舒坦。”

这倒也是,便是只有一套,也不过是回到以前那种日子,过着过着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爹娘,东西可收好了?”急匆匆赶回来的赵二一回来就看到自家人挤在一起等着呢,行礼就搁在旁边,收拾得利索整齐。

“好了好了,儿啊,咱们可还是住在以前的屋子?”赵老娘一下子站起来,忐忑不安地问。

赵二压抑不住的兴奋,低声道:“娘,咱们分了三套房!”

啥?分了三套房!

赵老娘听了觉着晕乎,赵老爹也怀疑自己儿子说胡话。咋啥也没干,就白白得了三套房子呢?

赵二弟弟赵三倒是不怀疑,只兴奋地说:“二哥,咱们今日就能搬进去吗?”

赵二点点头,提醒家人们将东西都拎上,说是一会儿到了新家再说。

这大通铺里边可是人多眼杂呢。

赵二媳妇有些不舍自己来这后交的朋友,要去同好友道别,待看到李家嫂子,赵二媳妇拉着她的手,不舍地说:“这下真要走了,还有些舍不得。”

“嗨,都在西大街上,哪天你我得空,约着去逛逛去!”说完李家嫂子小心翼翼瞥了眼左右,见四下无人便说:“你家分到哪个巷子了?”

“铜锣巷子,嫂子你呢?”

李家嫂子便道:“还不知,当家的还没回来,若是咱俩能分到一处巷子是最好!”

“可不是嘛!”

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爷听到二人的话,竟真将二人分到一个巷子,两家人和和美美做了一辈子邻居。

告别李家嫂子,赵家人便大包小包地出发了。

过了牌坊,按着衙役的指点,很快就找到了铜锣巷子。三间房子隔得不近,赵二决定先去最近的房子把东西放下,再决定把谁分到哪户房子去。

打开房屋们,赵家人可谓是真真正正吓了一跳。本想着,官府这么大的动作,修建时间又短,房屋肯定没有多大,可一开门就正对着三间大屋子,左边竟还有一间单独的灶屋。

房子都是用水泥做的,高大敞亮,每间房子都有一丈高,窗户开的也大,整个房子透亮,不像以前的低矮房屋整日都照不进太阳。

三间大屋子中两侧房间是住的地方,一间堂屋在正中央,左边的灶屋也大,和正屋用走廊连着,便是下雨也不怕端饭菜的时候把菜淋湿。

“爹,才不会淋湿呢!”赵二女儿一双大眼睛神采奕奕,“我刚刚看过了,灶屋里有一张桌子,应当是吃饭的地方!”

“在灶屋里吃饭?”赵老娘思想老旧,“这不合适!”

“哪有什么不合适,这房子敞亮的很,便是灶屋也通风透亮,根本不会被熏到。”赵二媳妇笑盈盈的,参观了这房子后,心中那点离别郁气散个干净。

众人点头,这倒也是。

以前的灶屋矮小的很,做饭都站不开,别提吃饭了。可现在的几间房子都修得大,别说坐着吃饭,便是一家人躺着睡觉都够了!

这自然是夸张了,可跟赵家以前的房子比起来,这房子不知好了多少,此刻赵家人心里什么也不想,只不住地感慨。

这房子真好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