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慈院(1/2)
善慈院
林晚修三人来到山下并没有入住坎儿村租的房子,燕子沐得知林环和木烈也下来了心里高兴,派人收拾了一座大宅子给他们住,宅子就在余府那条街上,距离余府也就五六户的距离。
“林先生,这是主子让我带给你们的人,以后就留在林府任由三位差遣。”火壹招招手,走进来数十个丫鬟小厮,低眉搭眼地站在火壹跟前,“还不见见你们未来的主子。”
“林少爷、林小姐、木少爷安好!”
林环有些惊讶地看着眼前的一群人,她一个山里头的女娘还能用得上丫鬟了?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可林环不想让人跟在身旁伺候,便道:“我不习惯被人跟着,不用派人伺候我。”
木烈也应和着,他们山里人哪里需要人伺候啊。
林晚修知道二人不习惯被人伺候,便说:“留上三五个做饭打扫便可,其他的火壹先生还是带回去罢。”
火壹倒不觉得为难,来之前主子就叮嘱他一切以林家人的意见为先,看几人不想收下这些下人,点点头开口:“那给留下几个做饭手艺最好的,其他人我就一并带回去了。”
最后留下了五个人,一个厨娘并一个待客丫鬟,另有三个洒扫小厮。
“林先生,今日早些休息,主子说待您修整好再来报道。”火壹告辞,带着剩下的人出门去。
燕子沐给的这个宅子面积没有余府大,共有五个院落,三个厨房,没有花园,算是平民能居住的规格较高的房子了,再好就不是他们能住的。
林环背着包袱,率先说道:“我先挑一个院子收整去,待会儿还要去找莲姐儿。”说罢,就直冲冲走向二进的院子里。
林环自从参与救灾后,性格变得与以前更不一样。林晚修觉得林环从前虽然坚强可性子还是婉转柔和的,如今她的身上多了几分果断干脆,整个人更加耀眼。
瞅了瞅木烈盯着林环的样子,林晚修顿觉木大哥的追妻路更加遥遥无期。
“木大哥,我们也去找个院子修整修整。”林晚修转头同几个丫鬟小厮说:“花婶儿,麻烦做些清淡的菜,待我们收拾完就上菜吧。”
“小月,你去看看阿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招雨来福,把我们带下来的炭搬到后院厨房去。”林晚修有条不紊地将要做的事情布置下去,最后转向年纪较大的汉子说:“昌叔,劳烦你去牲口市场买上一头驴回来,再给家里置办些鸡鸭什么的。”
给了昌叔五十两银子,大家各自下去做事了。
林晚修没想过来镇上享受,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总是需要自己动手做些试验,改日还要请人将剩下的院子改造一番,今天就暂且作罢。
这个屋子挂着林府的牌匾,是个四方五进院,三人就住在二进院子中,丫鬟小厮则住在三进院。院子的格局是相似的,每进院都有五间房,林环住在最左边的房间,林晚修和木烈则挨着住在右边的房间。
吃过午食,林环去找肖莲商量事情,林晚修则去镇上转了转。
来到东大街,破损的房屋已经全部收拾出来了,现在余下空荡荡的平地,在左右拥挤的巷子中夹杂着却有几分突兀。此时房屋还没有开始修建,林晚修走前便向燕子沐提议镇上的房屋应当重新规整,分门别类的规划才能更利于镇子的发展,故这些倒塌的地方都还空着。
人手早已经招好了,只待林晚修下山来处理。
转了一下午,林晚修发现安阳镇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实在说不上好。各方大街上商户零散,东边的米麦西边的油醋,北边的布庄南边的线铺,老百姓想买个东西还要四处奔跑,想买齐东西都得跑一天。这也是为什么东大街的集市那么热闹的原因,镇上有门面的铺子都不集中,只有赶集的时候才能买齐东西。
这样的模式是不利于个体商户发展的,一旦有强势的外来势力就会将镇上这些商铺一网打尽,因此,改变经营模式成立商会势在必行。
百姓的居住也很成问题,林晚修发现许多小巷子之间间隔很窄,仅仅容得三人并排而过,连一匹马都跑不过。这样设计虽然省地,可百姓生活质量是不高的,隔得近了便是亲人之间都有摩擦,更别说陌生人。最让林晚修头疼的问题是,这些小巷子的排污做的很差,有人家直接将污水倒向路面,现在天气冷还不明显,等天热了那味道可是不好闻。
整个安阳镇没有一个系统的地下排水通道,若是下大雨就极易造成水渍瘀滞,弄得镇上没法下脚,也留下了不小的安全隐患。若是有完备的地下排水系统,不管是居民的生活废水还是以后的工业废水,都能走地下通道排出去,整个安阳镇环境都要好上许多。
另外还有安阳镇上的学堂、工坊、善堂、活动中心......
一想到还有这么多要做的事情,林晚修当天便去县衙找燕子沐。
待听了林晚修的汇报,燕子沐眼睛都发直,他从来不知道,安阳镇上有这么多问题,在这住了这么些年,怎么都没什么感觉呢?可林晚修说得桩桩件件都有理,也都是利国利民的好建议,于是燕子沐大手一挥,道:“先生放手去做吧,若是有什么问题便来找我。”
燕子沐甚至将县衙的玉印一并交给了林晚修,浑身轻松道:“林先生,这治理百姓的事我可真不擅长,不过操练兵丁我倒是能说得上话。”
二人已经站在同一阵营,燕子沐言谈之间对林晚修多了些洒脱信任,连练兵一事都做笑谈说出来。
林晚修暗自叹气,没多说什么,道:“大人若想做什么便去吧,只是一定要万事小心。”
“多谢先生提醒。”燕子沐朗然一笑,转身出了县衙。
这下,县衙真成了林晚修的天下了。接过重担的林晚修整夜未眠,把事情一点点在脑海中梳理清楚,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排列好,第二日便直接让县丞拟了榜文。
“拟招收一百五十人,犁地建房,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子一百三十人,日银一百五十文;二十五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女子二十人,日银一百文。”盖了印信的榜文一经张贴便引来了全镇的关注。
“大人,上次不是已经招收做工的人了么?”一个男子挠头,上回招工他还报名了呢,难不成不算数了?
“那是建镇上善堂的工,这次招的是建镇外临时住所的工。”派来张贴榜文的衙役耐心地解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