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文会风云(1/2)
三日后,玄夜踏着晨露来到白鹿书院。老樵夫服了周郎中的药,咳血已止,精神大好,特意翻出压箱底的一件半新长衫给他换上。
"去了莫要与人争执。"老人替他整了整衣领,"咱们穷人家..."
"晓得。"玄夜笑着打断,"孩儿只去领书,不惹是非。"
话虽如此,怀中那本《陈学士时务策》却像块烙铁般发烫。若周郎中所言不虚,今日文会必有风波。
书院建在城东白鹿山上,据传百年前有白鹿衔经来此,故而得名。山门前,几个书生正在查验名帖。
"可有邀帖?"为首者拦住玄夜。
玄夜取出程静安那日给的竹牌:"程兄相邀。"
"原来是程学兄的客人。"那人态度顿时恭敬,"请随我来。"
穿过重重院落,来到一处临崖的水榭。二十余名书生已分席而坐,每人案上都摆着笔墨纸砚。玄夜被引到最末席,与其他人华美的文房四宝相比,他那方磨得只剩半截的墨锭显得格外寒酸。
"玄兄来了!"程静安从主位站起,向众人介绍,"这位是临江县玄夜兄,一手颜体可比肩《多宝塔碑》。"
席间顿时议论纷纷。玄夜暗自诧异,自己何时显露过书法?
"诸位请看。"程静安从袖中取出一卷纸,"这是玄兄前日在县衙填的报名单,下官偶然得见,惊为天人。"
玄夜这才明白,原来程静安竟是县衙的人!难怪那日能轻易解围。
"不过是寻常小楷..."他刚要谦辞,突然瞥见坐在右首第三席的锦衣公子——正是报名时遇见的赵家少爷!对方正阴鸷地盯着他,手中折扇开合不停。
程静安恍若未见,继续道:"今日文会分三场。首场切磋经义,次场品评时文,末场即兴作赋。优胜者可得林祭酒新注的《五经正义》。"
听到"林祭酒"三字,席间一阵骚动。玄夜注意到,赵公子脸色更加难看。
首场开始,由程静安出题:"今日论《春秋》微言大义。"
赵公子抢先站起:"《春秋》笔削,尊王攘夷。如今天下承平,正该讲求礼乐..."
这是照本宣科的套话。玄夜低头研墨,暗自思索。周郎中给的《陈学士时务策》中,恰好有篇论《春秋》"一字褒贬"的文章,但若照搬...
"玄兄可有高见?"程静安突然点名。
玄夜深吸一口气:"《春秋》非史,乃王道也。其微言在诛心,大义在正名。"
席间一静。这是直接反驳赵公子"礼乐"之说!
"愿闻其详。"程静安眼中闪过异彩。
"昔郑伯克段,书'克'不书'伐',诛其不友;晋侯召王,书'狩'不书'朝',正其不臣。"玄夜越说越流畅,"今人读经,当思圣人之意不在褒贬人物,而在立万世君臣之纲。"
水榭鸦雀无声。这番议论已超出寻常应试范畴,直指朝堂敏感的"君臣大义"。
"荒谬!"赵公子拍案而起,"小小童生也敢妄议经义?"
程静安却抚掌赞叹:"玄兄高论!下月林祭酒来书院讲学,正可请教。"
玄夜心头一跳。这是暗示他的观点与林祭酒一致?
次场时文品评,仆役分发的是《天启十一年乡试墨卷》。玄夜翻开一看,首篇赫然是陈学士门生所作,通篇华丽辞藻,却无实质内容。
"请诸位评点。"程静安道。
众人交口称赞,尤其赵公子一党,几乎将文章捧上天。轮到玄夜时,他斟酌再三:"此文如锦绣屏风,美则美矣..."
"然则?"程静安追问。
"不挡风。"
哄笑声中,赵公子脸色铁青。玄夜却暗自警惕——自己似乎被当成了程静安的"枪"。
中场休息,玄夜借口更衣离席。刚走到回廊,就被赵家仆役拦住:"我家公子请玄相公一叙。"
假山后,赵公子负手而立:"五十两,买你今日闭嘴。"
玄夜不动声色:"在下不明白。"
"装什么傻!"赵公子冷笑,"程静安是林党爪牙,专来坏我赵家好事。你不过是他找来的棋子,真当能凭几句狂言就跃龙门?"
原来赵家与陈学士结党,而程静安背后是林祭酒。玄夜恍然,自己竟卷入了朝堂党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