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人生手帐 > 第288章 炉顶青春

第288章 炉顶青春(2/2)

目录

李春光到元宝山的第七年,成了单元长,管着整个机组的启停。在单元控制室他讲了个运行案例,我至今难忘。

那天机组启动,汽轮机低速暖机后胀差仍然超限,李春光刚把暖机时间加长,厂长史大桢就来了,语气急得发沉:“电网缺电,赶紧开大汽门升速!”

李春光没动,翻开运行日志摊在厂长面前:“史厂长,按规程,胀差超限不能强行升速,您要是坚持,就请在日志上签字。”厂长盯着日志上的参数,又看看他,眉头皱了半天,最终没下笔,转身走了。

“杨老师,当运转员就得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服从。”他说这话时,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茶杯沿,“那天要是听了命令,机组可能就会振动损坏。我要是出了事故,丽春怎么办?她还等着我陪她看今年的向日葵呢。”

后来我每次给学生上课,都会把这个案例讲一遍——不仅讲规程的重要性,还讲那个藏在“责任”背后的名字。

有一年夏天,我又带着学生去元宝山电厂实习时,李春光领着我登上了炉顶。91米的高度,爬梯时风裹着煤灰往衣领里钻,他却走得轻快,说每天都上来巡检。到了炉顶,风光真的不一样:南面是老哈河,像条银色的玉带绕着电厂;北面是成片的庄稼地,绿油油的玉米秆随风晃;东面是家属区,楼房一排挨一排,最前排的那栋,窗台上摆着两盆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金灿灿的。“那是我家。”李春光指着窗台上的向日葵说:“在炉顶能看见家里的向日葵,就像看到李丽春一样兴奋。”

学校建模拟电厂那年,急需懂实际运行操作的培训工程师。集控教研室开推荐会时,我第一个报了李春光的名字。有人犹豫:“他在元宝山是骨干,人家能愿意回来吗?”教研室主任说:“放心,这是东北电业管理局下的令,调的就是技术骨干。”

半个月后,我在学校门口看见他们俩。李春光还是穿着蓝工装,手里拎着两个大箱子,李丽春跟在旁边,手里抱着一盆向日葵。“杨老师,”李春光笑着迎上来,“模拟电厂能培训更多运转员,比我一个人守着机组更有意义。”李丽春补充道:“学校的花坛空着,我把花带回来了,等明年,就能种出一片向日葵。”

如今学校的模拟电厂里,总能看见他们俩的身影。李春光在控制台前教学生看曲线,李丽春就在旁边整理资料,偶尔抬头,两人的目光碰到一起,会相视一笑。有次我路过,听见学生问:“李老师,您当年为什么非要和师母一起去元宝山呀?”

李春光指着模拟锅炉模型上的吊杆,说:“看见没?这吊杆牵着设备,少一根都不行。我和你师母,就像这吊杆,得一起绷着,一起扛着,日子才能稳当——青春也是这样,得和对的人一起,搁在对的地方,才不算白过。”

窗外的向日葵开得正好,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他们身上,也落在那座银色的锅炉模型上——像极了当年元宝山炉顶的光,温暖,又明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