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441章 雏凤之声

第441章 雏凤之声(2/2)

目录

李怡同志从乡干部做起,在基层干了二十年,她在乡上的时候,带领老百姓种果树,让全乡的收入翻了番;到市里当书记,又解决了老城区的供水问题,老百姓都认她。

她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干,把担子交给她,我放心,相信大家也放心。所以今天在这里,我正式提出,辞去虞国劳动党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务,由李怡同志接任。”

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刻响起了掌声,一开始是零星的,很快就连成了一片,持续了近一分钟。前排的老同志眼眶有点红,他们跟着朱昭熙一起奋斗了几十年,知道她付出了多少;后排的年轻干部则满脸敬佩,他们是看着朱昭熙推动的政策让日子变好的。

朱昭熙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等掌声停了,她接着说:“我知道有些同志会担心,怕交接后工作断档,怕政策变来变去。其实大家不用怕,这些年我们培养了一批年轻干部,除了李怡同志,还有不少同志在工业、农业、教育岗位上能挑大梁。

比如负责工业的王同志,在机械厂干了十五年,从技术员到厂长,把厂子从亏损带到盈利;负责教育的张同志,在农村教了十年书,后来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上学。

而且我们的政策是连贯的,不是靠某一个人定的,是根据人民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定的,只要大家继续照着‘实事求是、依靠人民、自主发展’这三条走,工作就不会出问题。

咱们是靠制度、靠团队、靠老百姓的支持办事,不是靠某一个人,所以不管谁来牵头,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说完,朱昭熙侧身看向台下第三排,对李怡说:“李怡同志,请到台上来。”

李怡站起身,快步走上讲台。朱昭熙把话筒递给她,又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动作很轻,却透着十足的信任。李怡接过话筒,先对着台下鞠了一躬,然后调整了一下呼吸,声音清晰而坚定

“同志们,首先要感谢朱同志的信任,也要感谢大家的支持。接过这个担子,我心里很清楚,这不是权力,是责任——是让虞国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的责任,是让南熙洲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往前走的责任。

我刚当秘书的时候,朱同志就教我,做工作要‘脚踩泥土’,多去基层走,多听老百姓说。有一次我们去农村调研,村里的老书记说‘地里的水不够,庄稼长不好’,朱同志当场就跟着老书记去看水渠,回来后立刻组织人修水利,当年村里的粮食就增产了。

这些年,朱同志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不是说漂亮话,是做实在事。

未来我会照着朱同志的样子干,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工业上,继续抓核心技术攻关,现在咱们的机床还有几个零件要进口,明年一定要把这些零件的国产化攻下来,让咱们的机器不仅能自己用,还能卖到更多地方。

农业上,把合作社模式往更多农村推,不是硬推,是根据每个村的情况来——平原村适合种粮食,就搞粮食合作社;山区村适合种药材,就搞药材合作社,让农民抱团挣钱,不用再担心被中间商压价。

教育上,多办职业学校,现在工厂缺技术工人,农村缺技术员,咱们就定向培养,让年轻人学一门手艺,既能找着工作,又能帮家里改善生活。

医疗上,把基层医疗点建得更实,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像样的卫生院,每个村有卫生室,让老百姓感冒发烧不用跑县城,大病能及时转院。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所以也请大家多监督我、多提意见。要是我哪件事没做好,要是我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大家尽管指出来,我一定改。

咱们一起努力,让虞国的工厂更多、农田更肥、学校更好、老百姓的笑容更多,让南熙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走得更稳、更远。”

李怡的话刚说完,会场里的掌声比之前更响了,不少同志都站起来鼓掌,连来自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观察员也跟着鼓掌。

朱昭熙站在一旁,看着台下一张张真诚的脸,看着身边挺直腰杆的李怡,心里特别踏实。她知道,这根接力棒没有交错人,年轻一代已经接稳了,而社会主义的火种,会在他们手里,烧得更旺,照亮更多人的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