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雏凤之声(1/2)
朱昭熙站在讲台上,指尖轻轻敲了敲发言稿,继续把三条核心经验往细里讲,每一句都贴着实际工作说,没有半句虚话:“先讲第一条,坚持实事求是。咱们做工作,最忌‘想当然’,政策定得再漂亮,不贴合老百姓的需求,就是一张废纸。
当年刚到虞元国,不少同志觉得要发展就得学虞国,先建钢铁厂、炼钢厂,说这样才能‘撑得起门面’。
我没急着拍板,带着几个人跑了十几个牧区,跟牧民同吃同住聊了半个月。牧民们说,他们不缺钢铁,缺的是能快点剪完羊毛的机器。
以前用手剪,一天剪不了十只羊,遇上雨季羊毛容易发霉;还缺能把牛羊肉存住、卖上价的厂子,草原上交通不便,杀了羊运到城里就不新鲜了,只能低价卖。
听了这些话,我们立刻调整计划,先建了小型农机厂,专门生产剪毛机、播种机;又在几个大的合作社旁建了食品加工厂,能把牛羊肉做成肉干、罐头,还能提炼牛油做肥皂。
结果呢?牧民们用新剪毛机,一天能剪三十多只羊,羊毛赶在雨季前全收完了;加工后的牛羊肉能卖到更远的地方,价格比以前高了三成。这就是实事求是——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台下不少同志都在点头,尤其是来自基层的代表,更是深有体会。朱昭熙喝了口茶,接着讲第二条经验:“再说说坚持依靠人民。
咱们常说‘人民是江山’,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前年明国搞经济制裁,不让咱们的羊毛出口,当时不少牧民急得睡不着觉——家里的主要收入就靠卖羊毛,要是砸在手里,来年买饲料、买农机的钱都没着落。
我们没有关起门来开会拍板,而是把各个合作社的牧民代表请到一起,开了三天座谈会。一开始大家都闷着,后来有个老牧民说:‘咱们自己能不能把羊毛加工一下?我年轻的时候,我娘会用羊毛织毯子,城里人不是喜欢吗?’
这句话点醒了大家,有人说可以织毛衣,有人说可以做羊毛毡鞋垫,还有人说能联系虞国的朋友帮忙卖。最后咱们凑钱办了三个羊毛加工厂,牧民们白天放羊,晚上到厂里干活,织出来的羊毛制品不仅在国内卖得好,还通过友好国家的渠道卖到了国外。
那年不仅没亏,牧民的收入还比往年多了一点。这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群众的智慧比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想的,要管用得多。”
讲到第三条经验,朱昭熙的语气更坚定了些:“最后一条,坚持自主发展。咱们吃过依赖别人的亏,不能再走老路。
虞元国的设备制造厂刚成立的时候,咱们没技术,只能从国外买零件回来组装,一台剪毛机,零件成本占了七成,利润薄得可怜。后来明国知道了,故意断了我们的零件供应,工厂停了半个月,牧民们等着新机器用,天天来厂里问,我们心里比谁都急。
从那以后,我们就下定决心搞自主研发,从各厂抽调了二十多个技术工人,又从虞国请了两位老工程师当指导,在厂里搭了个简易实验室,白天研究图纸,晚上拆旧机器琢磨。
最难的时候,为了搞懂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技术团队连续三天没合眼,最后终于把样品做了出来。就这样一点点摸索,花了三年时间,终于把剪毛机、播种机的核心零件都搞出来了。
现在咱们的机器不仅不用进口零件,还比以前的更耐用,不少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来订我们的货。这说明什么?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咱们的发展才踏实,才不怕别人卡脖子。”
朱昭熙停下来,看着台下的同志们,很多人都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还有人互相小声交流,她知道这些经验说到了大家心里,于是继续说道:“同志们,这些年我们走过来,靠的就是这三条经验。
但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一代人能做完的。就像种庄稼,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收获,得一茬一茬接着干。
我今年六十五岁了,在岗位上干了四十多年,从以前的大明帝国时期到现在的虞国,不管环境怎么变,我小时候立下的‘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从来没变过。
现在虞国的底子已经打起来了:工厂能造机器,农田能产粮食,孩子能上学,老人能看病;虞元国的草原也变样了,牧民们住上了砖房,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