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半生回忆(2/2)
王磊连忙拿出笔记本,把朱昭熙的话记下来,还不忘点头:“我记住了,到了虞国我一定多去工厂,多问多学,争取把有用的技术带回来。”
学教育的李娜接着说:“朱同志,我去虞国是想学习他们的素质教育经验。咱们草原的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很多偏远部落的学堂,除了语文、数学,就没有其他课程了。
我希望以后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到音乐、美术,还有体育,让他们全面发展,不只是会读书,还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你的想法很好,教育本来就不只是教知识,还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兴趣,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
朱昭熙回应道,“不过你也要记住,不能完全照搬虞国的模式。咱们草原有自己的文化,你可以把草原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里 —— 比如教孩子唱草原的民歌,画草原的风光,学跳草原的舞蹈。
这样既能让孩子学到东西,也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记住自己的根,以后才能更好地为草原做事。”
学医疗的赵芳最后说:“我想学好基层医疗技术,特别是儿科和老年病科。咱们草原很多老人和孩子看病不方便,我希望回来以后能在牧区医疗点工作,让他们不用跑远路就能看好病。”
朱昭熙听了很欣慰:“基层医疗很重要,牧民们的健康全靠你们。去了虞国,多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还有急救技术,草原上离大医院远,遇到急症,急救能救命。
另外,也可以多了解一下虞国的基层医疗体系是怎么建的,比如他们怎么保障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怎么组织医生下乡巡诊,这些经验咱们都能用得上。”
三个年轻人和朱昭熙聊了将近一个小时,从学习计划聊到未来的工作打算,越聊越有信心。临走时,朱昭熙从抽屉里拿出三本笔记本,在每本扉页上写下 “扎根草原,服务人民” 八个字,送给他们
“你们去虞国学习,是为了回来建设草原、服务牧民。无论学到多少知识,都不能忘了这个初心。只有把学到的本事用在草原上,用在牧民身上,学习才有真正的意义。”
年轻人接过笔记本,紧紧握在手里,郑重地向朱昭熙道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他们走后,朱昭熙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时候她刚跨过大海带着虞国军队来到熙洲的时候,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在一片莽荒当中,只有之前派驻的前哨迁移的十几万人。
但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一个她心目当中的国家,让她治下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这么多年过去,南征北战,治国理政,从虞国到虞元国,初心从来没有变过。无论是推动工业发展,还是建设学堂、医院,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傍晚,朱昭熙站在甲板上,看着夕阳慢慢沉入海面,把海水染成一片金色。海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她的思绪更加清晰。
她想起了在虞元国处理过的那些棘手问题:第一次发现煤炭掺假时,她连夜让厂长调查煤炭的来源,顺着线索查到了和宁国商人勾结的张富贵,最终不仅追回了损失,还建立了煤炭质量检查制度,防止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