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岁月传承(2/2)
我们熙州的根基在草原,在畜牧业和矿产。如果盲目建设不切实际的工厂,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破坏草原生态。你看我们的设备制造厂,为什么先研发播种机、剪毛机?因为这是牧民最急需的。
等我们的基础更扎实,比如铁矿深加工技术成熟了,再考虑建更复杂的工厂,这样才稳妥。”
学生若有所思,又问:“外面都说,现在劳动国际就剩下我们熙州了,其他州的无产阶级都不跟我们走了,是真的吗?”
朱昭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去过乐州吗?”
学生摇头:“只在课本上见过,说那里稻田一望无际。”
“乐州的农民现在靠种水稻不仅能吃饱,还能卖粮赚钱,生活比以前改善,自然不愿轻易改变。”
朱昭熙解释道,“大明联邦这几十年在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许多人受益,资本家、工人、农民生活都有所改善,阶级矛盾暂时缓和。劳动国际在其他州影响力减弱,并非我们的理念错了,而是时机未到。”
她顿了顿,继续说:“但要记住,只要还存在剥削,还有人因贫困无法看病、上学,社会主义的理念就不会消失。我们现在做好熙州的事,把虞国、虞元国建设成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就是在为未来做准备。
等到有一天,其他地方的人发现只有社会主义能真正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他们会主动来找我们。”
学生听得入神,又问了几个关于其他州的问题,朱昭熙一一解答,直到下午一点才起身前往牧野合作社。
车子驶离和林大学,往牧野方向开去。路上,朱昭熙看着窗外的草原,远处的羊群像散落的珍珠,牧民骑着马在草原上巡逻。
她想起刚到虞元国时,这里的草原还有很多沙化的地方,牧民住的是破旧的毡房,如今草原绿了,牧民住上了砖瓦房,合作社还有了自己的饲草基地和加工厂,心里满是感慨。
半小时后,车子到达牧野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赵建国早已在门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份清单,迎上来笑着说:“朱同志,您可来了!我们把今年的饲草种植情况都整理好了,还准备了几个牧民反映的问题,想跟您说说。”
朱昭熙点点头,跟着赵建国走进合作社的办公室,没有先看清单,而是说:“先带我去看看饲草基地吧,我想亲眼看看长势。”
赵建国连忙点头:“好,好!基地就在后面,走路十分钟就能到。”
两人往饲草基地走去,路上遇到几个正在割草的牧民,他们看到朱昭熙,都热情地打招呼:“朱同志来了!”朱昭熙也笑着回应,还停下来问他们割草的进度,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一个牧民说:“今年的草长得好,比去年高了不少,就是割草机不够用,要是能多来两台就好了。”朱昭熙当即对赵建国说:“回头跟设备制造厂联系,让他们优先给牧野合作社调配两台割草机,下周必须到位。”赵建国连忙记下,牧民听了,笑得更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