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岁月传承(1/2)
大明联邦四十七年,春。
虞元国都城和林的清晨,草原上的风还带着凉意。朱昭熙起床后,习惯性地先翻阅当天的工作简报。桌上的青瓷茶杯里泡着草原特有的草药茶,热气袅袅升起。
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发间银丝渐增,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些,但她的精神依旧专注。只是长时间阅读文件后,她会不自觉地抬手揉揉眉心,这是近一年来才有的习惯,毕竟她已经六十五岁了。
秘书轻敲房门后进来,递上一份来自虞国的电报,是李怡发来的。电报内容很简短,提到坤泽城的桃花开了,问她是否还记得当年在御花园里种下的那几棵,同时汇报了虞国劳动党中央会议的筹备情况,希望她能在四月底前回去一趟。
朱昭熙拿着电报,目光在“桃花”二字上停留片刻。十多年前,她刚开始准备竞选大明联邦元首时,确实在御花园亲手种了几棵从明国引进的桃树。
那时李怡还是她的秘书,两人一起挖土、浇水,手上沾满泥土,却笑得开怀。时光荏苒,如今李怡已经能独当一面,将虞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她放下电报,对秘书吩咐道:“回复李怡同志,我四月中旬回去,让她先把会议的相关材料寄一份过来。另外,把今天下午去牧野合作社的行程提前半小时,我想多留点时间和牧民们交流。”
秘书记下后离开。朱昭熙继续处理文件,她拿起一份设备制造厂的月度报告,上面提到新研发的播种机已在三个牧区试点,反馈总体不错,但有牧民反映机器在沙质土壤里效率不高。
她用笔圈出这段,批注道:“请张建国团队下周前往试点牧区实地考察,重点解决土壤适配问题。”然后将报告归入待处理文件夹。
上午十点,朱昭熙来到和林大学。今天是学校的“产业对接日”,十几个牧区合作社的负责人来与学生交流,希望能将课堂上的技术应用到实际放牧和种植中。
礼堂里座无虚席,朱见明正在台上讲话,主题是如何将草原生态保护与合作社经济效益相结合。台下的牧民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有的还在本子上记录着。
朱昭熙悄悄在后排找了个空位坐下。看着台上沉稳的朱见明,她想起他刚跟着哥哥朱见沽做事时还略显青涩,如今已能从容应对各种场面,甚至在讨论矿产开发政策时,能据理力争。
去年冬天,正是他坚持在铁矿开采区预留三成草原作为恢复带,即使这意味着增加成本。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能挖多少矿、赚多少钱,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能放牧的草原。”朱见明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台下响起赞同的掌声。
朱昭熙也轻轻鼓掌,心中感到欣慰。这些年,她逐步将权力移交给朱见明和刘志远,从最初事必躬亲,到现在只在关键决策上提供建议,看着他们成长,比她个人取得任何成就都更令人高兴。
中午在食堂用餐时,朱昭熙与几名学生坐在一起。一个学畜牧技术的年轻学生问她:“朱同志,听说武州的工厂已经能造大轮船了,其他州都在快速工业化,我们熙州是不是也该加快建更多工厂?”
朱昭熙放下筷子,认真回答道:“工业化不是比谁快,而是要适合自身情况。武州有港口和一定的工业基础,造轮船是为了海外贸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