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一波未平(2/2)
这番话击中了粮商的软肋。他们主要的销售市场正是劳动国际的成员国,如果遭到抵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粮商代表们开始紧张起来,经过内部商议,最终表示愿意妥协。
在王主任的协调下,各方达成新的协议:地租降至收成的四成,粮食收购价格按市场价执行。同时,粮商与佃农签订了正式协议,承诺不会随意提高地租或压低粮价。为了保证协议的执行,佃农协会派专人监督实施情况。
就在乐洲问题初步解决之际,南熙洲考察队又遇到了新的困难。老周在工程日志中记录道:土路修建工程因木材短缺而面临停工风险。修路需要大量木材用于路基加固和护栏搭建,但当地可供采伐的树林都被部落视为"圣林",严禁砍伐。
朱见沽与部落首领多次协商,提出可以从外地购买木材运来使用。但首领坚决反对:"圣林周围不能出现外来木材,这会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这个答复让工程陷入两难境地。
老周将情况汇报给朱昭熙。她仔细研究后提出建议:"可以尝试用当地石材替代木材做路基,护栏则用干草编织。这样既尊重了当地习俗,又能解决材料问题。"
老周立即组织队员实施这个方案。他们首先勘察了当地石材资源,发现附近河床有大量适用的石块。队员们与当地牧民一起收集石块,用它们铺设路基。
起初,牧民们对石头路基的牢固性表示怀疑,但在实际铺设一段后,发现石头路基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比木材更耐雨水冲刷。
对于护栏,队员们向牧民学习干草编织技术,用当地盛产的干草编织成结实的护栏。牧民们还自发地在草护栏上系上彩色布条,他们说这样可以为道路祈福,保佑通行平安。这一做法既尊重了当地文化传统,又为工程增添了特色。
随着工程的推进,考察队与当地牧民的关系越发融洽。队员们向牧民学习草原生活的智慧,牧民则对现代工程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在合作中增进了理解和信任。
工程进度虽然因材料变更而有所调整,但整体进展顺利。石头路基和草护栏不仅解决了材料问题,还展现出与当地环境和谐共处的特色。这条路后来被牧民称为"彩虹之路",因为上面装饰的彩色布条随风飘扬,宛如一道彩虹跨越草原。
朱昭熙在听取汇报时指出,这项工程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它证明现代化建设完全可以与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关键在于尊重当地习俗,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处理这些事件,朱昭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现代化进程必须立足实际,尊重差异,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