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曾几何时(2/2)
培训过程中,考察队特别注意教学方式。他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比如在教授测量技术时,先讲解基本原理,然后让学员亲自操作仪器。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员欢迎,学习效果也很显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轻学员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他们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向长辈们解释新技术的重要性。在最近的一次工程讨论中,几位学员成功说服了部落长者接受一个新的灌溉方案,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朱昭熙密切关注着人才培养的进展。她要求考察队定期汇报学员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她还指示从虞国调派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技术书籍和教学设备,以支持培训工作的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考察队自身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他们越来越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学会了用更有效的方式与牧民沟通。每个队员都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考察队开始着手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他们与各部落签署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协议既保障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保护了当地牧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考察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尊重传统、耐心沟通、培养人才、互利共赢。这套方法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南熙洲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察队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各项工程在尊重当地传统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计划也取得了显着成效。最初对现代化项目持怀疑态度的牧民们,开始逐渐接受这些改变。
在道路建设方面,考察队采用分阶段推进的策略。首先修建连接主要部落的干道,然后再逐步扩展支线网络。每段道路开工前,都会邀请沿线部落的代表参与规划讨论,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建议。这种参与式的规划方式得到了牧民的广泛支持。
道路施工过程中,考察队优先雇用当地劳动力。这不仅为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许多牧民通过参与工程,学会了新的技能,对现代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们开始理解,这些改变不是为了破坏传统,而是为了改善生活。
在地质勘探方面,考察队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每个勘探点都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勘探结束后,会专门安排人员恢复场地,确保不影响牧场的正常使用。这些做法赢得了牧民的信任,勘探工作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计划也在深化拓展。考察队与各部落合作,建立了首批技术培训点。这些培训点不仅教授实用技能,还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虞国工程师向牧民传授现代技术,牧民则分享草原生活的智慧。这种双向交流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