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31章 联邦应对

第331章 联邦应对(2/2)

目录

宁国与明国对此坚决反对,朱奠培指出:\"联邦宪章明确规定成员国为国家实体,如果承认公司的谈判权,便是打开了'非国家主体参与国际事务'的缺口,未来可能出现无数个'公司'挑战现有秩序。\"

虞国的态度成为关键。朱昭熙在发言中表示,可允许公司作为\"观察员\"参与贸易谈判,但无投票权。这一立场既照顾了越系十国的实际需求,又维护了\"国家为唯一主体\"的原则,最终被纳入决议。

会议的最后两天,焦点转向对虞国的隐性约束。尽管没有明说,但各国的发言都指向一个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扩散已接近联邦的容忍上限。

朱祁钧在闭门会议中对朱昭熙说:\"韩国、代国的变革可以接受,南武洲六国的实验也可以观察,但不能再出现更多了。联邦的根基是朱氏宗亲统治,如果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再增加,那么整个朱家统治都可能被掀翻。\"

朱昭熙的回应相当务实。她承诺虞国将\"专注于国内建设\",不再主动输出革命理论;对于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仅提供技术支持,不介入其内部政治斗争。这一表态被解读为虞国接受了联邦的底线,六大强国随即表示\"尊重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选择\"。

会议结束时发布的《玄中城宣言》总结了三点共识:一是承认各类开发公司的合法存在,但其活动需纳入联邦监管框架;二是明确经济协作不得侵蚀国家主权核心领域;三是尊重现有制度多样性,各国不得强制输出意识形态。

这份宣言并未彻底解决所有分歧,却为联邦的后续发展定下基调。对于虞国而言,这意味着扩张的暂停,从联邦三十年起,虞国的对外援助重心从\"制度输出\"转向\"技术合作\",其援建的项目多集中在农业改良、基础设施等非敏感领域。

在坤泽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朱昭熙强调:\"当前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已有阵地,让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成效本身成为最好的宣传。\"

宁国、明国等则将精力放在强化内部整合上。宁国加速了对于蒸汽船只的各种改进,明国则推动江南工业区与南武洲的技术对接,试图通过提升自身实力制衡社会主义阵营。越国与洪州共和国则加强了对中小国家的经济援助,以遏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扩散。

联邦的格局由此进入新的平衡期。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虞国为核心、多国协同的阵营,其经济总量已占联邦的27%;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制度改良和联盟协作巩固阵地;各类开发公司作为新型实体,在国家与联邦之间扮演着跨界协调者的角色。

玄中城的会议落幕时,正值联邦三十年的春节。议事大厅外的广场上,各国旗帜依旧按等级排列,但细心者会发现,韩国、代国的旗帜旁已悄然挂上了南武洲六国的旗帜,西武洲两国的旗帜则与扬国、洪州的旗帜挨得更近。

这些细微的变化,预示着联邦的秩序正在重构,不再是单一的制度对抗,而是多元体系在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