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宋朝的脊梁 > 第434章 年关

第434章 年关(2/2)

目录

陈忠和心中一股火气直冲顶门,他强压着,据理力争:“大人!申饬?禀明朝廷? 等公文往来,朝廷议决,只怕春播都已错过!那些画了押的百姓,来年秋后便要被逼得卖儿鬻女!届时民变一生,谁来收拾?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我等手持王命旗牌,代天巡狩,遇此等公然曲解朝廷德政、坑害黎民之事,正当行使临机专断之权!应先斩后奏,强行接管,以安民心!”

陆宰看着陈忠和因激动而微微发红的眼睛,心中暗自叹息年轻人终究气盛。他何尝不知此事紧急?但他更顾虑的是,若以此激烈手段处置地方官员,必然激化与整个河北官场的矛盾,他这位“正使”将来如何协调各方?变法大业,需要的是“步步为营”,而非“四面树敌”。

“忠和啊,” 陆宰语气放缓,带着安抚的意味,“你的心情,老夫明白。然为政之道,如烹小鲜,不可操切。河间、永静等地,官场盘根错节,非大名府可比。若处置过激,恐生大变,反误了朝廷大事。依老夫之见,还是先奏明圣上为上。届时,朝廷明发诏令,我等执行起来,也名正言顺,阻力更小。”

陈忠和看着陆宰那看似持重、实则退缩的态度,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他知道,在陆宰的“稳妥”与自己的“急迫”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平静下来,但话语中的锋芒却丝毫未减:

“陆大人,非是下官操切。只是……河北东路清查田亩,初见成效,全赖‘惠民’二字凝聚人心。若坐视其他州府假借朝廷之名,行盘剥之实,此事一旦传开,百姓会如何想?他们会认为,所谓的‘新政’,所谓的‘免赋’,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是为虎作伥!明年夏收,若大名府丰收,而河间等地因高利贷逼得民不聊生,两相对比,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新政? 那些朝中的反对者,岂会放过这等攻讦的良机?届时,我等辛苦数月之功,恐毁于一旦!”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灼灼地盯着陆宰,终于抛出了最后的、也是最具分量的理由:“不瞒大人,此次离京前,家父曾再三叮嘱。言道,变法之难,难于上青天。非仅在于旧党阻挠,更在于执行之弊。经是好经,就怕歪嘴和尚念歪了! 在开德府,家父为推行新法,率先垂范,严令陈氏宗族,凡有仗势兼并土地、枉法欺民者,一经查出,族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为何?只因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今,若我等对此等公然曲解圣意、残民以逞之行径视若无睹,姑息纵容,则新政信誉扫地,指日可待!”

提到陈太初,陆宰的神色终于动容。他沉默良久,书房内只剩下炭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和窗外愈发凄厉的风声。陈忠和的话,像重锤一样敲打在他的心上。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看得更远,也更狠。若因自己的“持重”而导致新政在河北失利,这个责任,他担待不起。

最终,陆宰长长叹了口气,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分,妥协道:“罢了……既然如此……便依你之见。即刻以钦差行辕名义,草拟紧急公文,六百里加急发往河间府、永静军等地,严词斥责其借贷弊政,责令其即刻收回成命,将借贷事宜收归官办,一律改为无息!限期十日,若敢阳奉阴违,本官与陈副使将联名上奏,参劾其欺君罔上、祸国殃民之罪!同时,奏报朝廷的题本,也一并发出,陈明利害!”

“下官遵命!” 陈忠和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立刻躬身领命。虽然未能立刻亲自前往处置,但至少争得了主动出击的权力。

看着陈忠和匆匆离去起草公文的身影,陆宰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窗外,夜色深沉,风雪正狂。他预感到,年关的短暂平静即将结束,一场新的、或许更加激烈的风暴,正在河间府的方向酝酿。这个年,注定是过不安生了。而那个年轻的秦王世子,其锐气与魄力,已然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料。未来的路,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