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时空科技推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1/2)
清晨的上海外滩,时空贸易港的巨大穹顶在朝阳下泛着金属光泽,港内人声鼎沸,来自 1913 年、1938 年、1967 连等多个时空的货物整齐堆放在智能货架上 ——1913 年的青花瓷器、手工刺绣,1967 年的时空能量充电宝、微型监测设备,还有来自欧洲的钟表、非洲的象牙雕刻,在时空科技的助力下,跨越百年时空汇聚于此,等待发往全球各地。江浅站在贸易港的监控中心,看着屏幕上实时更新的跨时空物流数据,感慨道:“时空科技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让全球经济真正实现了‘无缝连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913 年的江南手工作坊里,60 岁的周师傅正带着徒弟们赶制一批手工刺绣屏风。这些屏风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绣线采用天然蚕丝,配色雅致,细节精美,是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品。放在以前,这些作品最多只能在周边省市销售,而现在,通过时空贸易平台,它们早已远销欧洲、美洲。“以前俺们做的刺绣,要靠货郎走街串巷叫卖,一年也卖不出几件。” 周师傅放下手中的绣针,拿起手机查看订单信息,“现在好了,通过时空贸易平台,外国人也能看到俺们的作品,上个月光欧洲的订单就有 50 多件,俺们师徒几人天天加班都赶不完。”
周师傅口中的 “时空贸易平台”,是江浅团队联合全球 20 余个国家的贸易机构搭建的跨时空电商平台。平台通过时空定位技术,实现了不同时空商品的精准匹配与物流运输 ——1913 年的手工艺品通过 “时空物流舱”,只需 24 小时就能送达 1967 年的欧洲市场;而 1967 年的高科技产品,也能快速进入 1913 年的偏远地区。平台还配备了多语言智能翻译系统和跨时空支付功能,解决了贸易中的沟通与结算难题。
“您这批刺绣屏风,在欧洲的‘东方艺术展’上很受欢迎,不少客户还希望能定制带有欧洲建筑元素的作品。” 时空贸易平台的客户经理小李,通过视频连线向周师傅介绍市场反馈,“我们已经把客户的需求整理好了,您看是否能调整设计,满足个性化订单?” 周师傅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有需求,俺们就能做。没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现在能让外国人这么喜欢,这都是时空科技的功劳啊!”
在时空贸易的推动下,1913 年的传统手工艺品不仅打开了全球市场,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周师傅所在的村庄,原本只有 3 家手工作坊,现在已发展到 20 余家,还成立了 “手工刺绣合作社”,统一采购材料、统一设计、统一销售,村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 3 倍多。“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都回来学手艺了。” 合作社负责人说,“我们还计划利用时空科技,开设‘线上刺绣培训班’,把手艺传给更多人,让传统工艺走向更大的舞台。”
与 1913 卖传统手工艺品的 “走出去” 不同,1967 年的高科技产品正以 “引进来” 的方式,惠及各个时空的消费者。在 1913 年的华北村庄,村民王老汉家里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台时空能量驱动的电视机,屏幕上正在播放 1967 年的新闻节目;厨房里,时空能量电饭煲正自动煮饭,不用烧柴火,也不用看管,到点就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以前俺们哪见过这些新鲜玩意儿啊!” 王老汉一边看电视,一边对前来走访的沈先生说,“这电视机能看各地的节目,让俺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这电饭煲做饭又快又香,老婆子再也不用在灶台前忙活大半天了。”
沈先生介绍,1967 年的高科技产品在 1913 年的推广,采取了 “因地制宜” 的策略。比如时空能量充电宝,针对 1913 在电力供应不稳定的情况,增加了手动充电功能,即使没有时空能量,也能通过摇动手柄充电;时空能量灌溉设备,则根据 1913 年农田的地形特点,优化了喷头角度和灌溉范围,更适合小农经济的生产需求。“我们不仅要把高科技产品带进来,还要让它们‘接地气’,真正满足不同时空消费者的需求。” 沈先生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