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66章 各时空青少年对时空科技的热情与梦想

第966章 各时空青少年对时空科技的热情与梦想(1/2)

目录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 1913 年华北学堂的窗台,16 岁的王铁柱就背着书包冲进教室,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用木头、铜丝和玻璃片拼凑的 “小发明”—— 这是他花了三个晚上,模仿时空能量灌溉设备做的简易模型,虽然不能真正吸收时空能量,却能通过蜡烛加热产生的气流驱动叶轮转动。“你们快来看!我这个‘迷你灌溉机’又改进了,叶轮转得比昨天快多了!” 他兴奋地把模型放在课桌上,招呼着几个要好的同学围过来。

很快,五六个少年凑在课桌旁,盯着模型里转动的叶轮,眼里满是好奇。15 岁的李小丫是学堂里为数不多的女学生,她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自然常识》,指着模型问道:“铁柱哥,你说真正的时空能量灌溉机,是不是也靠这种‘看不见的力量’驱动呀?沈先生说时空能量无处不在,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它‘抓’到这个模型里来?”

王铁柱挠了挠头,其实他也说不清楚,但看着伙伴们期待的眼神,还是鼓起勇气说:“我觉得能!沈先生不是说,只要搞懂能量转换的原理,就能利用时空能量吗?要不我们组建一个‘时空科技兴趣小组’,每天放学后一起研究,说不定真能做出能用的小发明!”

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当天下午,“时空科技兴趣小组” 就正式成立了,王铁柱当组长,李小丫负责记录实验笔记,其他几个同学有的负责收集材料,有的负责查阅资料。他们把学堂后院废弃的柴房打扫干净,当成 “实验室”,里面摆满了从家里带来的旧钟表零件、铁皮、电线,还有沈先生特意借给他们的《时空科技入门》小册子。

每天放学后,柴房里都充满了讨论声和实验的声响。一次,他们想模仿沈先生展示过的时空能量接收装置,用铜丝绕成线圈,连接上自制的电流计,试图捕捉空气中的 “时空能量信号”。虽然电流计的指针始终没动,但没人气馁。“是不是线圈绕得太少了?” 李小丫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失败原因,一边说,“明天我们多绕几圈试试,说不定就能接收到信号了。”

沈先生得知兴趣小组的事后,特意抽空来柴房看望他们,还带来了一个小型时空能量监测仪。“你们的想法很好,但要知道,时空能量的捕捉需要精准的设备和专业的知识。” 沈先生打开监测仪,屏幕上出现了微弱的波动曲线,“这就是空气中的时空能量信号,很微弱,普通的线圈根本捕捉不到。不过,你们这种敢于探索的精神,比做出发明更重要。”

他还从 1967 年带回了几本青少年科技读物,里面有简单的能量转换实验教程。“你们可以从基础的能量实验做起,比如用太阳能加热水,理解能量如何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这对以后了解时空能量原理很有帮助。” 在沈先生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的少年们开始做更系统的实验,他们用玻璃做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虽然只能把水加热到 30c,却让大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能量转换” 的神奇。

“我将来一定要造出真正的时空能量设备,让村里的田地都用上,让爹娘不用再辛苦挑水!” 王铁柱看着太阳能热水器里冒着热气的水,眼神坚定地说。李小丫也笑着补充:“我想研究时空科技里的‘时间’,说不定以后能造出‘时光机’,看看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少年们的梦想,像柴房里跳动的烛火,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力量。

与此同时,1967 年的城市里,青少年对时空科技的热情正以另一种更热烈的方式绽放。在市青少年宫举办的 “首届时空科技创新大赛” 现场,来自全市各中学的两百多支参赛队伍,带着自己的创新成果齐聚一堂,展厅里到处都是充满科技感的发明 —— 有时空能量驱动的小台灯,有能监测土壤湿度的智能传感器,还有模拟时空旅行的 VR 小游戏。

17 岁的张敏和她的团队,带来的作品是 “时空能量便携充电器”。这个充电器比手掌大一点,外壳用 3d 打印制成,内部装有微型时空能量转换模块,能吸收空气中的时空能量,为手机、收音机等设备充电。“我们发现传统充电宝需要提前充电,外出时很不方便,所以就想利用无处不在的时空能量,做一个不用‘充电’的充电器。” 张敏一边演示,一边向评委介绍,“经过三个月的调试,现在这个充电器能为手机充 20% 的电量,我们还在优化模块,争取让充电效率再提高一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