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53章 时空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第953章 时空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创新(1/2)

目录

初秋的阳光透过 1967 年市第一中学的玻璃窗,洒在八年级(3)班的课桌上。讲台上,历史老师陈敏正拿着一个巴掌大小的 “时空学习终端”,向学生们展示着全新的授课方式。“以前我们学历史,只能对着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想象场景,今天,我们要通过时空科技,‘走进’东晋永和九年,亲眼看看钟楼建造的盛况。” 陈敏按下终端上的按钮,教室前方的投影幕布瞬间亮起,原本平面的画面逐渐立体,化作一个沉浸式的虚拟场景 —— 青砖铺就的地基上,工匠们正合力搬运巨大的石材,远处传来夯土的号子声,身着晋代服饰的监工手持图纸,在地基旁不时驻足指点,连空气中弥漫的泥土与木材的气息,都仿佛能真实感知。

“哇!这也太真实了吧!” 坐在前排的学生林晓忍不住伸手,仿佛想触碰虚拟场景中的工匠,“老师,我们能走到钟楼旁边看看吗?我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钟楼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陈敏笑着操作终端,虚拟场景随之移动,镜头缓缓靠近正在建造的钟楼基座:“当然可以。大家注意看基座上的符号,这些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时空能量传导符号很相似,正是这些符号,为后来钟楼成为时空稳定器奠定了基础。” 随着镜头推进,学生们清晰地看到工匠们在基座上刻下符号的细节,甚至能看清刻刀在石材上留下的纹路。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上的提问声、讨论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正是江浅推动时空科技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缩影。在一次跨时空教育研讨会上,江浅提出:“传统教育往往受限于书本和课堂,难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的本质。时空科技拥有‘穿越时空’‘模拟现实’的独特优势,将其应用于教育,能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探索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为实现这一目标,她组织跨时空科研团队与教育工作者合作,成立 “时空教育创新实验室”,重点研发基于时空科技的教育软件、虚拟学习环境和户外教学工具,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

“时空历史课堂” 软件是实验室的首个研发成果。研发团队结合之前构建的 “跨时空历史时空数据库”,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建筑、生活场景进行数字化还原,开发出涵盖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程模块。软件不仅支持沉浸式场景体验,还加入了 “互动探索” 功能 —— 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与历史人物 “对话”,通过提问了解历史背景;也可以参与历史事件的 “模拟决策”,感受不同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 1913 年的乡村学堂,沈先生正用简易版的 “时空历史课堂” 软件,给学生们讲解 “郑和下西洋” 的故事。由于条件限制,学堂没有投影设备,学生们只能通过小型时空终端的屏幕观看虚拟场景,但这依然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沈先生,郑和的宝船真的有这么大吗?” 学生王铁柱指着屏幕上的宝船,眼神里满是好奇。沈先生操作终端,将镜头切换到宝船内部:“你看,宝船分为上下五层,能容纳上千人,还能储存足够的粮食和淡水,这在六百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造船技术。通过时空科技,我们能看到真实的宝船样子,比课本上的插图更直观。”

除了历史学科,时空科技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同样令人惊喜。研发团队开发的 “时空地理探索” 虚拟环境,能让学生 “置身” 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 从赤道的热带雨林到极地的冰原,从深邃的海底到高耸的山脉,学生可以通过终端操作,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植被分布和动物习性,甚至能模拟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了解其形成原理。

在 1967 年市第一中学的地理课上,学生们正在 “时空地理探索” 虚拟环境中 “考察” 亚马逊热带雨林。“大家注意观察树冠层的结构,这里生活着很多独特的鸟类和昆虫。” 地理老师李岩的声音从终端中传出,“现在我们‘降落到’地面,感受一下热带雨林的湿度和温度,再看看地面的落叶层中,有哪些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学生林晓 “蹲” 在虚拟的落叶层旁,看着屏幕上忙碌的分解者,恍然大悟:“原来落叶是这样被分解,变成养分还给土壤的!以前在课本上总记不住这个过程,现在一看就明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