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时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2/2)
编剧王先生则将时空科技元素融入剧本创作,编写了电影《钟楼守护者》。影片讲述了一群不同时空的守护者,为保护钟楼、维护时空稳定,携手对抗反派的故事,其中既有紧张刺激的时空追逐场景,也有感人至深的人性刻画。为还原时空科技场景,剧组还邀请跨时空科研团队担任技术顾问,用简易材料搭建时空模拟舱、制作时空能量特效道具。电影在根据地放映时,场场爆满,许多观众看完后表示:“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时空科技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守护者们的勇气与担当,太鼓舞人心了!”
到了 1967 年,数字艺术的兴起为时空科技与文化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城市的数字艺术展厅里,一场 “时空幻境” 数字艺术展正在举行,展览汇集了数十位数字艺术家的作品,每一件都运用了时空科技相关的创作手段,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时空交错的奇妙世界。
数字艺术家陈先生的作品《时空星图》是展览的亮点之一。他利用时空导航系统的坐标数据,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钟楼时空坐标转化为可视化的星图,观众通过 VR 设备 “进入” 星图,能看到不同时空的历史场景在星点间流转 ——1913 年的麦田、1938 年的战场、1967 年的城市,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观众直观感受时空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陈先生向参观者介绍道,“这些星点不仅是冰冷的坐标,更是不同时空人们生活的印记,时空科技让我们有机会跨越时空,感受这些印记的温度。”
另一位艺术家李女士则创作了互动装置艺术《能量共生》。她将新型时空材料制成透明的 “能量柱”,柱子内安装了感应装置,观众靠近时,柱子会根据观众的动作,呈现出不同形态的时空能量流动光影,还会播放不同时空的声音 ——1913 年的麦浪声、1938 年的战地歌声、1967 年的城市喧嚣。“这件作品想表达的是,人类与时空能量、与不同时空的文化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李女士解释道,“时空科技让我们有能力感知这种共生关系,也让我们更懂得尊重和珍惜不同时空的文化遗产。”
展览期间,江浅特意邀请各时空的文化创作者前来交流。1913 年的王师傅看到《时空星图》中 1913 年的麦田场景时,激动地说:“这就是俺们村的麦田!没想到在未来的艺术作品里,还能看到家乡的样子,太神奇了!”1938 年的张女士则对《能量共生》中的战地歌声情有独钟:“这歌声让我想起了在根据地创作的日子,时空科技让这些珍贵的声音得以保存和传播,太有意义了!”
为了让时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江浅还推动建立 “跨时空文化资源库”,收录各时空的科技主题文化作品,供全球的文化创作者和研究者查阅、借鉴。同时,在各时空设立 “时空科技文化创作扶持基金”,资助有潜力的创作者开展融合创作,培养既懂科技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次跨时空文化融合总结会上,江浅看着展示台上琳琅满目的科技主题文化作品 ——1913 年的时空木雕、1938 年的小说剧本、1967 年的数字艺术装置,欣慰地说:“时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让文艺创作拓宽边界,更让不同时空的文化得以交流互鉴,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未来,我们要继续探索更多融合路径,让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让文化为科技点亮光芒,共同书写人类文化创新的新篇章。”
会议结束后,江浅漫步在钟楼广场,广场上正在举办 “时空科技文化节”,人们欣赏着科技主题的艺术展,体验着传统工艺与科技结合的文创产品,孩子们围着时空能量驱动的音乐装置,随着音乐节奏欢快起舞。看着这充满活力的场景,她深知,时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之路才刚刚开启,未来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