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时空监测网络的构建(2/2)
1938 年的陆峥团队则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 —— 战场遗迹带地形复杂,还存在未清理的炮弹残骸,给站点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他们克服困难,选定了 4 个监测点:时空裂缝残留区、战壕能量异常带、废弃矿洞入口以及守护团队营地附近。“我们会在时空裂缝残留区安装 3 台微型传感器,形成三角形监测网,精准捕捉裂缝周边的能量变化。” 陆峥带领队员们清理炮弹残骸,搭建简易的监测站防护棚,“在守护团队营地附近建设监测中心,配备一台‘数据接收终端’,实时接收各传感器的数据,并与 1967 年的卫星数据进行比对,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站点的安全性,陆峥团队还在监测点周围布置了 “时砂能量警戒带”—— 将时砂封装在特制的布袋中,沿监测点周边摆放,形成一圈淡蓝色的能量场。“这圈能量场不仅能警示无关人员不要靠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周边的时空能量,减少外界干扰对传感器的影响。” 陆峥解释道。经过两周的努力,1938 年的 4 个监测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次监测就捕捉到一次轻微的能量波动,监测中心立刻启动预警程序,确认是炮弹残骸引发的局部能量扰动,排除了时空异常风险。
随着各时空监测站点的陆续建成,江浅团队开始着手构建 “跨时空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平台整合了 1913 年、1938 年、1967 以及现代的监测数据,通过时空通讯器实现实时同步。平台界面分为 “时空能量总览”“异常预警”“历史数据查询” 和 “应急调度” 四个模块,各时空的守护团队都能根据权限查看相关数据。“当某个时空的监测站发现异常时,平台会自动将异常数据推送给所有时空的监测中心,并显示附近的守护团队位置和应急资源分布,方便统一调度。” 负责平台开发的小林演示着操作流程,“比如 1938 年的监测站发现能量波动异常,平台会立刻推送数据给 1967 年的卫星监测中心,卫星会调整轨道,对该区域进行重点观测,同时通知附近的守护团队前往排查。”
为了确保监测网络的稳定运行,江浅还建立了 “跨时空监测维护机制”:每月组织各时空团队进行一次设备巡检,每季度开展一次数据校准与系统升级,每年进行一次全网络应急演练。在首次应急演练中,1913 年的监测站模拟 “能量波动异常”,平台迅速推送预警信息,1938 年的守护团队通过共享平台申请支援,1967 年的卫星实时提供该区域的高清影像,现代团队则远程指导现场人员进行能量调节,整个演练过程仅用 25 分钟就完成了异常处置,验证了监测网络的高效性与协同性。
夜幕降临,各时空的监测中心灯火通明。1913 年钟楼的监测仪屏幕上,能量曲线平稳跳动;1938 年监测中心的队员们正仔细核对传感器数据;1967 年的监测卫星在太空中缓缓运行,持续向地面传输数据;现代实验室的共享平台上,各时空的数据实时更新,形成一幅完整的时空能量监测图景。江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安心与期待。她知道,时空监测网络的构建,不仅为时空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为时空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更多监测设备的投入与站点的完善,这个网络将成为守护人类时空的 “千里眼” 与 “顺风耳”,让每一个时空都能在安宁与稳定中延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