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10章 时空监测网络的构建

第910章 时空监测网络的构建(1/2)

目录

时砂研究未来展望会议结束后,江浅第一时间召集各时空团队核心成员,在现代实验室召开 “时空监测网络构建启动会”。会议桌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 “跨时空关键区域分布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出 1913 年的巫葬遗址群、1938 年的战场遗迹带、1967 年的工业能源区以及现代的时空枢纽节点 —— 这些都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江浅指着地图,语气坚定地说:“时砂研究的未来离不开持续稳定的时空环境,而构建覆盖全时空的监测网络,就是守护这份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苏蔓团队作为 1967 年科技力量的代表,率先接过核心监测设备研发的任务。她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卫星技术与地面传感器的融合方案:“我们计划研发‘时空能量双模监测卫星’,卫星搭载‘高灵敏度时空能量探测器’和‘时砂信号接收器’,既能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大范围时空能量变化,又能接收地面监测站传来的时砂脉冲信号,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同时,地面传感器会采用‘微型化设计’,将时砂能量感应模块与传统地脉监测模块集成,体积只有拳头大小,方便在复杂地形安装。”

负责卫星设计的工程师进一步解释:“探测器的核心是‘超导量子干涉仪’,能捕捉到 0.001 赫兹的时空能量细微波动,这比现有设备的灵敏度提升了 100 倍。卫星的轨道会设计成‘极地轨道’,每天能覆盖全球所有时空区域两次,确保监测无死角。而地面传感器的续航能力可达 5 年,通过太阳能供电,数据会实时通过加密信号传输到各时空的监测中心。”

江浅听后,提出了优化建议:“建议在卫星上增加‘时砂能量校准模块’,利用时砂稳定的脉冲频率,定期校准探测器的灵敏度,避免长期运行导致的参数漂移。同时,地面传感器要具备‘自动报警功能’,当监测到能量波动超过安全阈值时,能直接向附近的守护团队发送预警信息,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苏蔓立刻安排团队调整设计方案,预计 3 个月内完成首颗监测卫星的研发与测试。

在核心设备研发推进的同时,1913 年和 1938 年的团队开始着手监测站点的选址与建设。陈砚团队负责 1913 年的站点布局,他们根据巫葬遗址群的分布,选定了 5 个关键监测点:钟楼顶端、巫葬遗址中心、地脉枢纽节点、山谷能量异常区以及铜棺阵周边。“我们会在钟楼顶端安装一台‘大型地面监测仪’,利用钟楼的高度优势,覆盖周边 10 公里范围的时空能量监测。” 陈砚拿着手绘的站点图纸,向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在巫葬遗址和地脉节点,安装微型传感器,重点监测地脉能量的流动变化;铜棺阵周边的传感器要与棺阵的能量系统联动,实时监测时砂与棺阵的协同效果。”

建设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 ——1913 年没有电力供应,无法为大型监测仪提供持续动力。陈砚灵机一动,想到了利用 “青铜齿轮传动装置” 结合 “水力发电” 的方案:“在钟楼附近的溪流上修建小型水车,通过齿轮传动带动发电机,为监测仪供电。同时,在监测仪旁安装时砂能量储备模块,当水车发电不足时,自动释放时砂能量补充供电,确保设备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 这个充满智慧的方案很快落地,一周后,1913 年的首个监测站在钟楼顶端建成,监测仪启动的瞬间,屏幕上便清晰显示出周边时空能量的波动曲线,频率稳定在 12.2 赫兹,符合安全标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