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时砂在医疗领域的初步探索(1/2)
时砂在植物与动物实验中展现出的能量赋能效果,让科研团队看到了其在医疗领域的潜在价值。江浅在跨时空医疗研讨会上提出设想:“既然时砂能量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动物神经递质活性,那是否能作用于人体,帮助修复受损细胞、改善生理机能?尤其是对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或许能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这一设想得到了国内外医疗专家的支持,时砂医疗应用探索随即启动。
实验团队联合多家医院,选取了三类典型病例:一是因细胞修复能力衰退导致的慢性胃溃疡患者,二是神经损伤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三是皮肤创面难以愈合的糖尿病足患者。为确保安全性,团队首先研发了 “时砂能量医疗传输仪”—— 该仪器在时砂能量增幅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 “低频脉冲传输” 技术,将时砂能量转化为温和的生物电流,通过皮肤电极传递至患者病灶部位,能量强度可根据患者体质精准调节,避免产生应激反应。
首位接受治疗的是 52 岁的慢性胃溃疡患者张先生,他患病已 8 年,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存在多处糜烂性损伤。治疗时,医生将传输仪的电极贴在张先生的上腹部,设定能量强度为 8 单位(低于动物实验中 15 单位的应激阈值),每次治疗 30 分钟,每周 3 次。
“第一次治疗后,我感觉胃部的灼烧感减轻了不少,之前饭后总要疼半小时,现在基本不疼了。” 张先生在治疗一周后反馈。三周后,他进行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的糜烂面积缩小了 40%,受损区域开始出现新的黏膜组织。负责治疗的消化科医生惊讶地说:“这比常规药物治疗的修复速度快了近两倍!我们检测了张先生的胃黏膜细胞活性,发现细胞增殖指数比治疗前提升了 28%,这说明时砂能量确实在促进细胞自我修复。”
在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时砂能量同样展现出显着效果。38 岁的李女士因糖尿病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双脚出现麻木、刺痛症状,夜间常因疼痛难以入睡。治疗时,医生将传输仪电极贴在李女士的脚踝处,能量强度设定为 6 单位,重点作用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域。
治疗两周后,李女士的刺痛症状明显缓解,夜间睡眠时间从之前的 3 小时延长至 6 小时;四周后,她双脚的触觉和温度感知能力逐渐恢复,能清晰分辨出针刺与棉签触碰的差异。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李女士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从治疗前的 32\/s 提升至 41\/s,接近正常水平。“时砂能量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受损神经纤维的再生。” 神经内科专家分析,“我们检测到李女士血液中的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比治疗前高 35%,这种因子能为神经修复提供营养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