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时砂在时空通讯中的潜在应用(2/2)
“信号传输速度太慢,主要是时砂释放脉冲信号的效率不足。” 苏蔓团队的工程师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将时砂能量增幅装置与信号发射器结合,通过增幅时砂能量,提升脉冲信号的释放速度和传输强度。”
研发团队将时砂能量增幅装置的 “能量定向输出” 功能与信号发射器整合,使时砂脉冲信号能沿着特定的 “时空能量通道” 定向传输。第三次测试时,信号传输耗时缩短至 6 秒,接近预期目标,且信息还原准确率达到 100%。
为了测试通讯系统在 “时空异常区域” 的表现,团队选择了 1938 年的战场遗迹 —— 这里残留着时空裂缝,时空能量波动剧烈。江浅在发射端输入信息:“检测异常点能量,汇报情况”,启动发射器。陆峥团队在接收端等待,尽管周围能量波动频繁,但接收器仍稳定捕捉到了信号,10 秒后,解码器成功显示信息。陆峥团队立刻回复:“异常点能量强度 32 单位,频率 12.2 赫兹,无异常变化”,信号顺利传回现代实验室。
“在时空异常区域也能稳定通讯!” 江浅兴奋地说,“这比现有通讯器的稳定性提升了 60%!” 但测试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当两地时空距离超过 150 年时,信号会严重衰减,无法准确解码。“目前时砂脉冲信号的传输距离有限,主要是因为时砂能量在长距离时空传输中损耗过大。” 苏蔓分析,“我们需要研发‘时砂信号中继器’,在时空通道中设置中继点,放大信号,延长传输距离。”
尽管存在传输距离的局限,但短距离时空通讯测试的成功,已经为未来技术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江浅在跨时空会议上总结:“时砂通讯系统的优势在于抗干扰能力强、信号带有时空编码,适合在时空异常区域或短距离时空之间传递关键信息。接下来,我们要重点研发中继器,同时优化编码规则,提升信息传输量和速度。”
1967 年的苏蔓团队已经开始着手中继器的设计:“我们可以在不同时空节点布置时砂中继站,形成‘时空通讯网络’,让信号通过中继站逐步传递,覆盖更广泛的时空范围。”1913 年的陈砚团队则提议:“在钟楼铜钟旁安装时砂通讯模块,将钟楼作为核心通讯节点,辐射周边时空区域。”
夕阳下,现代实验室的通讯屏幕上,时砂脉冲信号的波形图平稳跳动,“时空稳定,一切正常” 的信息在现代与 1913 念之间顺畅传递。江浅看着屏幕,心中充满了期待 —— 时砂从时空能量调节剂,到意识连接桥梁,再到时空通讯载体,每一次应用突破,都让跨时空守护联盟的联系更加紧密。她知道,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未来终有一天,不同时空的人们能通过时空通讯系统,实现无延迟、无中断的跨时空交流,共同守护时空的安宁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