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时砂在时空通讯中的潜在应用(1/2)
时砂能量增幅装置的研发成功,让跨时空守护联盟应对时空异常的能力大幅提升。在庆功会后的研讨中,江浅看着屏幕上时砂脉冲信号的波形图,突然提出一个新设想:“时砂能感知时空节点、调节时空能量,还能与人类意识产生共振,它的脉冲信号本身就带有时空信息特征,能不能将这种信号作为信息载体,构建更稳定的时空通讯系统?”
这话让在场的科研人员眼前一亮。目前跨时空通讯主要依赖 “时空通讯器”,但受时空能量波动影响,信号时常出现延迟或中断,尤其是在时空异常区域,通讯稳定性更是难以保证。如果能利用时砂脉冲信号传递信息,或许能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
“时砂的脉冲信号频率稳定、带有时空编码特征,确实具备作为通讯载体的潜力!” 苏蔓立刻响应,“我们可以将信息转化为与脉冲信号对应的频率变化,再通过时砂将信号传递到目标时空,接收端通过解码频率变化还原信息。”
研究工作迅速启动,江浅团队负责时砂脉冲信号的 “编码规则” 指定,苏蔓团队负责通讯系统的 “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 研发。小林首先对时砂脉冲信号的特性进行了细化分析:“时砂在稳定状态下,脉冲频率为 12.3 赫兹,每 4 秒一次脉冲;当我们通过能量调节改变脉冲间隔和峰值时,信号就能携带不同信息 —— 比如 3 秒间隔代表‘0’,4 秒间隔代表‘1’,峰值 0.8 单位代表‘信息起始’,0.6 单位代表‘信息结束’。”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制定了初步的 “时砂脉冲编码规则”,并设计了简单的测试信息:“时空稳定,一切正常”。接下来,苏蔓团队开始研发通讯模块 —— 发射端由 “能量调节器” 与 “时砂信号发射器” 组成,能量调节器用于改变时砂的脉冲参数,将信息编码为脉冲信号;接收端由 “时砂信号接收器” 与 “解码器” 组成,接收器捕捉时砂脉冲信号,解码器将频率变化还原为文字信息。
第一次测试在现代实验室与 1913 年钟楼之间进行,两地相距约 100 连时空距离。江浅在发射端输入测试信息,启动能量调节器 —— 时砂的脉冲间隔开始按照编码规则变化,信号通过时空通道向 1913 年传递。陈砚团队在接收端等待,接收器的指示灯闪烁了几下,但解码器屏幕上只显示出乱码。
“信号在时空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频率偏移!” 赵工程师分析数据发现,“发射端的脉冲频率为 12.3 赫兹,接收端捕捉到的频率却变为 12.1 赫兹,间隔也出现了 0.2 秒的误差,导致解码错误。” 江浅推测:“时空通道中的能量波动干扰了信号,我们需要在发射端加入‘频率补偿模块’,根据目标时空的能量环境,提前调整脉冲频率,抵消传输过程中的偏移。”
团队立刻优化系统,在发射端增加 “时空能量监测仪”,实时检测目标时空的能量频率,自动计算补偿值。第二次测试时,发射端将脉冲频率提前调整为 12.5 赫兹,接收端果然捕捉到了 12.3 赫兹的准确信号,解码器成功还原出测试信息:“时空稳定,一切正常”,但信号传输耗时 15 秒,远超预期的 5 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