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茵脉护微·青禾融茵(1/2)
共生学院的试验田刚完成润禾主导的水脉循环优化,青禾就被伴生苗的异常 “灰败感” 惊醒 —— 叶片上代表草甸的嵩禾翠绿纹竟泛着一层细密的灰霜,纹路间原本活跃的 “微光点”(对应土壤微生物)变得稀疏,连相邻的丹霞赤红纹、泥炭泽深绿纹都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唯有衡禾淡金纹、润禾淡蓝纹仍在勉强维持能量与水脉的基础循环。
“不是宏观危机,是闭环的微观根基出问题了!” 青禾摸向腰间的布囊,囊中嵩禾、丹霞禾、泽禾的种子表面竟附着一层薄薄的板结土屑,轻轻搓揉便散落成灰,完全没有往日的湿润活力。她冲进 “微生物观测室” 时,秦雪正盯着土壤镜满脸凝重,屏幕上草甸土壤的 “肥土菌” 数量仅为正常的三成,丹霞岩缝土的 “固岩菌”、泥炭泽的 “调酸菌” 也在同步减少。
“刚收到三族传讯,” 秦雪指着微生物连锁图,“草甸族说嵩禾的有机肥堆在土里不分解,反而结块;丹霞族发现岩缝里的丹霞禾根系变脆,固岩能力下降;泥炭泽族更急,调酸菌减少导致泽禾周围土壤偏碱,原本的泥炭藓都开始发黄 —— 这是微生物链断了!”
秦逸的星辰剑投射出的闭环虚影中,草甸区域的翠绿纹下隐隐透着灰点,丹霞赤红纹的岩缝处泛着白霜(土壤贫瘠),泥炭泽深绿纹边缘泛着淡碱色,三者通过 “土壤菌脉” 连接的细线已变得透明,“水脉修复后水分过量,稀释了草甸的肥土菌,而肥土菌的代谢产物是丹霞固岩菌、泥炭调酸菌的‘养分源’,微观链一断,宏观生态就会跟着出问题。” 他看向青禾,“这次要守护的是闭环的‘隐形根基’,得靠三族对土壤微生物的世代认知。”
青禾的指尖轻触伴生苗的菌脉细线,布囊中嵩禾、丹霞禾、泽禾的种子同时亮起,三种光芒交织成淡灰色的 “菌纹”—— 这是微生物活跃的信号,“我带这三种种子去,结合嵩禾的肥土菌基因、丹霞禾的固岩菌适配性、泽禾的调酸菌共生能力,培育能‘调节微生物平衡’的作物。” 她将嵩草晶碎片、丹霞珠碎片、泽禾晶碎片拼成 “菌脉阵”,“三族圣物里藏着世代滋养的微生物信息,能唤醒新作物的菌调节能力。”
三日后,传送阵落在草甸、丹霞、泥炭泽交界的 “菌汇坡”。刚踏出阵门,青禾就感受到土壤的异常 —— 草甸的土块一捏就散,里面的有机肥结成硬块;丹霞边缘的岩缝土泛着白,捏碎后没有往日的湿润感;泥炭泽的水色偏淡,原本能染绿指尖的泥炭土,现在只留下淡褐色痕迹。
草甸族的阿嵩捧着结块的有机肥赶来,脸上满是焦急:“肥土菌少了,有机肥堆在地里半个月不烂,嵩禾的根都绕着硬块长,吸收不到养分。” 丹霞族的阿丹背着装岩缝土的竹筐,土块里的丹霞禾幼苗根系细弱:“固岩菌没了养分,岩缝土越来越贫瘠,丹霞禾的凝岩液都少了。” 泥炭泽族的阿泽撑着泥炭筏赶来,筏上的泽禾叶片泛着淡黄:“调酸菌不够,土壤碱化,泽禾的调酸液都快中和不过来了。”
青禾跟着三人深入菌汇坡腹地,才看清微观危机的严重性:草甸的肥土区布满有机肥硬块,嵩禾根系在硬块间扭曲生长;丹霞的岩缝里,固岩菌形成的淡红菌膜已消失,岩缝土松散易掉;泥炭泽的水面上,调酸菌聚集的深绿浮渣变得稀疏,水色泛着淡碱的透明感。
“草甸的肥土菌要靠‘腐殖温床’培育,” 草甸族老蹲在硬块旁,指尖捻起一点灰土,“以前水不多时,腐殖土能锁住菌群,现在水多了,菌都被冲到下游,连带着丹霞、泥炭的菌也跟着少了。” 青禾取来三种土壤样本,放在菌脉阵中央,圣物碎片立刻泛起微光,样本中稀疏的微生物竟开始缓慢移动 —— 圣物果然能唤醒菌活性。
当夜,青禾在菌汇坡的 “菌脉枢纽” 搭建 “微生物共生棚”。她将嵩禾、丹霞禾、泽禾种子杂交,浸泡在融合了三族圣物能量与 “原生菌液”(草甸肥土菌、丹霞固岩菌、泥炭调酸菌混合液)的 “菌脉液” 中 —— 借鉴嵩禾的 “菌床营造” 基因(能为微生物提供栖息温床)、丹霞禾的 “菌岩适配” 特性(让微生物适应岩缝环境)、泽禾的 “菌酸平衡” 能力(调节微生物代谢的酸碱性),让新作物既能在草甸营造肥土菌温床,又能向丹霞、泥炭泽输送适配菌群,修复微生物链。
楚瑶带领火灵族在棚外搭建 “温湿调节层”,保持土壤的适宜温湿度,防止水分再稀释菌群;林墨用雷光剑在菌脉沿线刻下 “菌活纹”,模拟三族土壤的自然电场,激活微生物活性;三族族人则分工协作 —— 草甸族收集陈年腐殖土铺在棚周,丹霞族运来红石泥调节岩缝土结构,泥炭泽族带来腐熟的泥炭腐泥,为新作物提供原生菌环境。
三日后,幼苗破土而出,叶片泛着淡灰色的光泽,表面布满了 “菌穴”—— 这些细小的孔洞是微生物的 “栖息巢”,叶片能分泌 “菌养液”,为不同微生物提供适配养分;根系分为 “菌床根”(在草甸土壤中营造肥土菌温床)、“菌输根”(向丹霞岩缝、泥炭泽输送适配菌群),形成 “一地培育、多区输送” 的微生物网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