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王慕云番外篇(2/2)
吴鸿光则会安静地听着,偶尔提出尖锐的技术性质疑,或是分享他了解的全球种业动态。他欣赏王慕云身上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那是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他很少接触到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纯粹与坚韧。
在这间公寓里,没有文化隔阂,没有令人不适的窥探,只有两个年轻灵魂在学术海洋中的相互启迪与支撑。
王慕云无比珍惜这份情谊,他将鸿光视为真正的知己与兄弟。他感激鸿光在他困顿时的援手。
杨学成的出现,是在一个雨夜之后。那晚,我和鸿光在公寓煮面,是很简单的阳春面,只是熟了而已。我们正讨论着刚刚看的一篇关于基因标记的论文,鸿光开门把他带了进来。学成浑身湿透,有些狼狈,眼神里带着警惕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卑。鸿光找了自己的干净衣服给他换上,我给他盛了一碗面。饭桌上,我们依旧遵循着“食不言”的习惯,安静地吃着。
饭后,我们聊起学术界的某些不公现象,我一时情绪激动,用了些不太文雅的德语词汇,鸿光立刻用他柔软的吴语回了我一句,我们俩都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大笑——那种在异国他乡,因文化共鸣而产生的会心大笑。我注意到,坐在一旁的学成,也跟着咧了咧嘴,但眼神有些复杂。
后来,学成也逐渐融入了我们的圈子。他非常刻苦,也极为聪明,尤其在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他帮鸿光处理繁杂的图表,也帮我应对过刁难的房东。我感激他的帮助,也欣赏他的生存智慧。但当他说起要将我们的发现尽快转化为专利和商业利益时,我忍不住提出了异议。
“学成,科学探索的初衷,不应被资本过早绑架。”我试图解释,“尤其是农业科学,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养活更多人,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鸿光当时未置可否,只是若有所思。我知道,他的背景和成长环境让他对“资本”有着与我不同的理解。这无关对错,只是路径的分歧。我尊重他的想法,正如他尊重我的坚持。
那段时光,是充实而明亮的。我们三人,背景迥异,性格不同,却因对科学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很久,直到我们各自学成,在世界不同的角落继续为科学贡献力量。
因此,当国内的信函一次次传来,召唤我回去投身于那片更需要他的土地时,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海德堡有顶尖的仪器、自由的研究氛围和挚友鸿光,但祖国,有他的根,他的使命,和他无法推卸的责任。
离别终究到来。在机场,面对鸿光那句“你会后悔的”的诘问,王慕云心中酸楚,却目光坚定。他紧紧握了握鸿光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鸿光,道不同,亦可为友。保重。”
转身离去,他带走了在海德堡汲取的知识养分,带走了与鸿光深厚的兄弟情谊,带走了对那只橘猫的牵挂,更带走了一颗愈发炽热的、要为祖国农业科技崛起而奋斗终身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