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55章 王慕云番外篇

第455章 王慕云番外篇(1/2)

目录

海德堡的秋天,是被莱茵河的水汽与古堡山红叶浸染成的。我带着简单的行囊,和一颗被祖国殷切期望填满的心,踏进了这所孕育过无数先贤的学府。我的行囊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便是厚厚的专业书籍和一本《植物生理学》笔记——那是我临行前,导师亲手交给我的,扉页上写着:“慕云,学成归来,沃野千里。”

遗传学导论的阶梯教室,宏伟得让人心生敬畏。我到的有些迟,只好在前排寻找空位。第一排正中央,坐着一位气质卓然的青年,穿着熨帖的白衬衫,金丝眼镜链垂在颈侧,姿态从容。我犹豫了一下,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低声用德语说了句“抱歉”。他微微颔首,目光并未离开讲台。

冯·布劳恩教授的课信息密度极大,我竖起耳朵,奋力追赶着每一个术语。课间,我习惯性地从帆布包里拿出从国内带来的、已经有些干硬的馒头,掰了一半,很自然地递给旁边的同学。“课还长,垫一垫?”他明显愣了一下,那双透过金丝眼镜看来的眼睛带着些许讶异,但随即,他竟真的接了过去,还就着他那杯黑咖啡吃了起来。后来我知道,他叫吴鸿光,来自瑞士。

就这样,我们成了学习上的伙伴。鸿光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常常能一眼看穿问题的本质;而我,或许胜在实践经验更丰富,对作物田间表现的理解更为具体。我们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为某个数据争论不休;也常在莱茵河畔散步,从质粒结构聊到全球粮食分布。那是思想激烈碰撞的快感,是灵魂在学术苍穹下自由翱翔的愉悦。我欣赏他的才华与视野,他亦认可我的专注与执着。我们之间志同道合,都是向着科学顶峰并肩攀登的先锋者,这让我倍感荣幸,遇见知己太过于难得。

海德堡的秋色,美得如同古典油画,却无法完全驱散王慕云心底那沉甸甸的乡愁与紧迫感。他来自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度,身上背负的,不仅是师长的期望,更是无数同胞对吃饱饭的深切渴望。每一堂精彩的课程,每一台先进的仪器,都在他心中刻下同样的念头:祖国何时才能拥有这些?我们自己的土地,何时才能用上这样的技术结出累累硕果?

他住在学校提供的国际学生宿舍,条件尚可,但文化差异与某些不友善的目光,时常让他感到格格不入。更让他无措的,是一位同楼层的德国学生汉斯,对他展开了一种过于炽热、让他难以理解的追求。汉斯会在他宿舍门口放上鲜艳的玫瑰,会在公共厨房堵住他,用夸张的语调赞美他“东方瓷器般精致的面孔”,甚至会在他晚归时在走廊徘徊等待。这种过于直白且带有某种猎奇意味的举动,让内敛含蓄的王慕云感到极大的困扰与不安,他几次委婉拒绝无效,几乎不敢回宿舍。

就在他倍感窘迫之际,吴鸿光出现了。那天在实验室,细心的吴鸿光察觉到他眉宇间的疲惫与焦虑,简单询问后,便了然于心。吴鸿光没有多问,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一种不容拒绝的、属于朋友间的熟稔语气说:“收拾一下东西,搬来我公寓住。我那里有空房间,正好缺个能一起讨论问题的室友。”

这份恰到好处的解围,让王慕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没有矫情推辞,感激地接受了这份善意。吴鸿光的公寓离学校不远,整洁、宽敞,带着主人特有的条理和雅致。搬进去的那一刻,王慕云仿佛找到了一个在异国他乡的避风港。

他是个不愿亏欠别人的人。既然鸿光提供了栖身之所,他总想多做些什么。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公寓的日常清扫,让这个家始终保持窗明几净。他还主动包揽了做饭的活儿,虽然食材和厨具有限,他依然尽力变着花样,将简单的土豆、胡萝卜、面包做出家乡的味道。鸿光起初有些过意不去,但尝过他做的、虽然算不上精美却充满暖意的饭菜后,便也不再阻拦,只是会默默买回更多新鲜的食材。

他们还共同收养了一只在校区附近流浪的橘猫,小家伙瘦骨嶙峋,却有着一双机灵的眼睛。是王慕云先发现了它,小心翼翼地用食物引诱,带回了家。鸿光虽然嘴上说着“养宠物麻烦”,却还是默许了,甚至亲自去买了猫窝和猫粮。王慕云细心地照顾着这只小猫,给它洗澡、喂食,看着它一天天变得圆润活泼,在公寓里慵懒地晒太阳。这个小生命,为这个两个异乡学子的“家”,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温情。

无数个夜晚,在结束一天的学业后,他们会窝在公寓的沙发里,橘猫蜷缩在王慕云膝上发出满足的呼噜声。手边或许是一杯热茶,或许是一杯鸿光喜欢的红酒。他们激烈地争论着最新的文献,探讨着基因标记技术的未来应用,也分享着彼此的见闻与思考。

王慕云会向鸿光描述远方故土的辽阔田野,讲述农民们面对病虫害时的无奈与期盼,眼神里闪烁着理想的光芒:“鸿光,总有一天,我们要让自家的麦田,也能用上最先进的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