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27章 珠联璧合

第427章 珠联璧合(1/2)

目录

随着陈硕和孟轲被明确作为未来基地管理梯队的重要培养对象,李振邦、方稷和赵老便开始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这两位背景、性格、专长迥异的年轻人多接触、多协作。

起初,这更像是一种“任务式”的搭配。

比如,安排陈硕负责撰写一份关于扩大本地化采购、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可行性报告,而让孟轲利用他的本地关系和语言优势,去搜集基层供应商信息、摸底市场价格和潜规则。

又或者,让陈硕主导设计一套更高效的田间数据收集流程,而孟轲则负责向本地监工和工人解释、推行这套新流程,并收集反馈。

然而,几次合作下来,那种预期的“磨合期”似乎并未出现,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陈硕,严谨、理性,习惯用数据和模型说话,看待问题有高度,规划性强。而孟轲,灵活、敏锐,深谙本地的人情世故,解决问题善于找到关键节点和变通之法,执行力超强。

两人第一次深度合作,是处理一起因文化误解引发的劳资纠纷。

几名本地工人因对新的计件工资算法不满,认为中方管理“不公”,情绪激动地聚集在办公室外。

陈硕第一时间查看了原始的薪酬计算逻辑,准备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条款进行解释

而孟轲则迅速摸清了带头闹事者的背景和真实诉求。他没有否定陈硕的数据,而是用最接地气的阿姆哈拉语,大白话解释,谁干的多,谁就是多拿钱,干得少就是要拿钱少,说完脸色一沉,问到培训的时候和大家三令五申的说过,要求大家薪资保密对吗?为什么你们俩还会知道彼此的薪资?是拿规章制度当玩笑是不是?

眼看唬住几个人之后,孟轲的语气又缓和了紧张气氛,并私下向带头的工人保证,绝不会少给他们薪资的,大家如果有疑问可以去财务对自己的考勤和绩效,如果有问题随时来找他,但是如果下次再让他发现私下串彼此的薪资,那就都走人,项目不找这种挑事的员工。

最终,这场风波在陈硕的“理”和孟轲的“情”与“巧”的共同作用下,顺利平息。工人们弄懂了规则,气顺了;管理层坚持了原则,事办了。

事后,陈硕难得地主动找到孟轲,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孟轲,今天多亏了你。光靠我那些数据,估计很难说服他们。你对本地人心理和沟通方式的把握,真是太精准了!”

孟轲嘿嘿一笑,摆摆手:“陈哥你太客气了,没你先把道理讲透,我后面那些‘花活儿’也没用。咱们这叫…嗯…珠联璧合!”

“珠联璧合…”陈硕细细品味着这个词,脸上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

自那以后,两人的合作愈发默契。陈硕在制定任何涉及本地员工或社区的政策、方案时,都会习惯性地先问问孟轲的意见:“孟轲,你觉得这么规定,孟轲在处理各种棘手的本地事务时,也乐于找陈硕商量:“陈哥,这事儿从项目整体管理和风险控制角度看,我这么处理合不合适?有没有什么漏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