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25章 “奇才”现身

第425章 “奇才”现身(2/2)

目录

然而,他看到的就是孟轲如鱼得水般调解双方的一幕。李振邦立刻停下脚步,示意身后的人也不要出声,他抱着胳膊,饶有兴致地靠在门框上,想看看这个小伙子到底有多大本事。

“这小子…有点意思。”李振邦心中大为惊讶,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口齿伶俐,反应快,还会来事…居然自己就把场面控制住了?”

他看着孟轲游刃有余地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情绪间切换,最终竟然没让他这个总经理出面,就把一场潜在的风波化解于无形,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惊喜和好奇。

事后,李振邦特意把孟轲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小伙子跟着走进来,双手下意识地捏着工装衣角,显得有些紧张,眼神里带着点忐忑,不知道自己擅自出头是福是祸。

“孟轲,来了,别站着,坐。”李振邦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亲自给他倒了杯水。

孟轲稍微放松了些,半个屁股挨着椅子坐下,双手接过水杯:“谢谢李总。”

“别紧张,今天你在维修站表现得很不错,及时化解了矛盾。”李振邦先肯定了他的行为,然后切入正题,语气带着好奇,“你的阿姆哈拉语,是在哪里学的?说得这么流利,发音也很地道。”

孟轲见不是追究责任,而是问这个,彻底松了口气,挠了挠头,露出一个略带腼腆的笑容:“李总,我没正儿八经上过语言学校…就是来了这边以后,自己瞎琢磨的。”

“自己学的?”李振邦身体微微前倾,更加惊讶了,“你来这才大半年吧?这词汇量和语感,可不像瞎琢磨就能有的水平。”

“可能…可能我记性比较好,学东西稍微快一点。”孟轲憨厚地笑了笑,解释道,“平时跟本地工人一起干活、吃饭、休息的时候,我就特别留心他们怎么说话,听到不懂的词或者句子,就默默记下来,晚上回到宿舍,自己对着墙或者本子反复练习发音和造句。我觉得,要想在这里真正待下去,把活干好,光会修机器不行,不会说他们的话,很多事都隔着一层,光靠翻译太耽误事,而且有时候意思传着传着就变了,容易产生误会。”

李振邦听着这朴实无华却充满智慧的话,心中赞赏更甚。他又随口问了几个关于农机常见故障判断、维修队人员协调、以及与本地社区打交道需要注意什么的问题。

孟轲对答如流,虽然有些专业术语表达不算非常精准,但思路清晰,逻辑分明,更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还提到,维修队里几个比他年纪小的本地学徒工,都挺听他的话,有什么活儿也愿意跟他搭伙干。

李振邦内心觉得了不得!这小伙子真是个宝啊!语言天赋异禀,学习能力超强,动手实践能力也没得说,更难得的是这份善于观察、主动沟通、化解矛盾的机灵劲儿和在年轻人中自然形成的领导潜质。这不正是我们项目推进深度本地化、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急需人才吗?学历低点怕什么?初中毕业又怎样?实践才是检验和培养真才实学的最好大学!

李振邦心中暗喜,感觉自己无意中挖到了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其价值和潜力,或许不亚于科班出身的陈硕。他脸上不动声色,又勉励了孟轲几句,让他继续保持这份学习热情和责任心,在工作中学到更多东西。

“好了,没事了,你去忙吧。今天做得很好,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要敢于站出来。”李振邦温和地说。

“是,李总!那我先回去了。”孟轲站起身,恭敬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办公室,脚步似乎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孟轲一走,李振邦立刻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拿起内部电话,分别打给了方稷和赵老:“老方,老赵,你们现在有空吗?来我办公室一趟,有重要发现!”

不一会儿,方稷和赵老先后到来。李振邦眉飞色舞地将孟轲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特别是他如何自学语言、如何巧妙化解冲突的细节。

“老李,你这眼光可以啊!”方稷也很高兴笑道,“能在基层,在维修站那种地方发现这样的人才!不简单!这孩子,听着就是个搞现场管理、处理本地关系的好苗子!培养好了,将来绝对是独当一面的好手,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头疼的‘地面’问题。”

赵老也听得连连点头,花白的眉毛都舒展开来:“对对对!老李这事儿办得漂亮!咱们搞项目,尤其在这种海外环境,就不能光盯着学历文凭。这种有灵性、肯吃苦、爱钻研、还能扎根基层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年轻人,同样宝贵,甚至在某些方面更难能可贵!我看,完全可以重点培养一下。再观察几天,如果可以调来当个副队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