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07章 海外项目青年骨干培养与梯队建设方案

第407章 海外项目青年骨干培养与梯队建设方案(2/2)

目录

三人的意见迅速统一。一个新的、更具雄心的目标被确立下来:在稳定现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筹备扩大海外种植规模,并将其与国内耕地的轮作休耕战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很快,基地的灯光再次常常亮至深夜。

以方稷和赵老为首的技术团队,开始整理数据,撰写扩建方案的技术部分,规划潜在扩张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而李振邦则主要负责与国内沟通,起草报告,并动用所有人脉资源,推动高层对话。

一份承载着新希望的扩建方案初步草案,开始在中方基地的电脑里逐渐成形。

它不仅要说服远在北京的决策者,更要为这片古老大陆上更多的荒地,描绘出一幅金色的、并且能与华夏大地的休养生息同频共振的未来图景。

他们知道,这条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然明确,脚步也必将更加坚定。

随着扩建计划的轮廓逐渐清晰,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了方稷、赵老和李振邦面前:如何为更大规模的项目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我们不能总是靠我们这几个,加上临时抽调的人手在这里硬撑。”方稷在一次核心团队会议上直言不讳,“这次扩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年轻人,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未来在非洲、乃至其他地区开拓农业项目的骨干力量。”

赵老对此深表赞同:“是啊,我们在埃塞这将近两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很多都是用真金白银和无数心血换来的。这些宝贵的‘本地化知识’——从如何与当地政府和部落打交道,到如何管理本地员工、应对文化冲突,再到具体的技术适应性调整——必须系统地传承下去。老带新,是最好的方式。”

李振邦从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角度补充道:“从项目安全和可持续性考虑,我们也需要建立人才梯队。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让项目的运作过度依赖少数核心成员。培养新人,既能分散风险,也能为未来的进一步扩张储备力量。”

基于这些共识,一份详细的 “海外项目青年骨干培养与梯队建设方案” 被纳入了扩建计划的整体框架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