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契约精神(2/2)
吴老贵暗道不好,这下完了完了…王老五这种刺头,李老汉这种老顽固,最难搞…这工作可怎么做啊…
面对混乱的局面和明显的抵触情绪,吴老贵感到压力巨大。他硬着头皮,按照镇上培训时给的口径,继续解释:“大家静一静!听我说!签合同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利益!白纸黑字写清楚了,该给你多少钱,什么时候给,只要你按合同要求做,一分不会少!核查也是为了公平,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让钻空子的人占便宜!”
但效果甚微。村民们更相信眼前看得见的“麻烦”和“风险”,而不是未来可能的好处。
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的“算账”。
镇上派下来指导工作的年轻技术员小刘,看到这僵局,灵机一动。他没有继续讲大道理,而是找来一块小黑板,拿起粉笔。
“乡亲们,咱们不算虚的,就来算算实实在在的账!”小刘大声说,“咱们村一亩地,正常年景种玉米,刨去种子、化肥、人工,一年到头能落手里多少钱?”
了,还得看天吃饭。”
“好!”小刘在黑板上写下“600元/亩/年”。“现在,休地补助,只要你这亩地按要求休耕,不种庄稼,但可以种政府推荐的绿肥(比如紫云英),改善地力。第一阶段签合同就预付一部分,中期核查合格再发一部分,期末验收通过发剩下的。算下来,一亩地一年补助的钱,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甚至还能多一点!关键是,这钱是稳拿的,旱涝保收!不用你买种子化肥,不用你面朝黄土背朝天!你只需要管好绿肥,把地养肥了,就是功劳!”
他顿了顿,看着土里就是好肥料,明年你再种庄稼,产量能不高吗?这是长短结合的好处!你偷偷摸摸种点东西,提心吊胆,能收多少?被查到了,补助没了,还要罚款,地里也没养好,划算吗?”
村民看着小刘算出来的数:咦?这么一算…好像…是这么个理儿?休着地,拿着跟种地差不多的钱,还不用受累,地还能变肥…
小刘又转向王老五:“五叔,您脑子活,您算算,是踏踏实实拿补助划算,还是提心吊胆搞小动作划算?那合同是约束,也是保障啊!只要咱按合同做,谁也克扣不了咱的钱!”
王老五被将了一军,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但眼神里的抵触明显少了一些。
吴老贵趁机赶紧说:“小刘技术员算得明白!咱们要相信政策!签了合同,咱心里踏实,国家给钱也放心!这是双赢!”
虽然仍有疑虑,但实实在在的账目打动了不少人。 再加上村干部和技术员挨家挨户地耐心解释合同条款,强调这是为了公平和长远利益,风气开始慢慢扭转。
最终,大部分村民在经过权衡后,还是在那份象征着信任与规则、也伴随着约束与责任的合同上,按下了红手印。
吴老贵内心想着总算…迈出第一步了。后面的核查,才是真正的考验啊…
这场由一纸合同引发的风波,暂时平息了下去。它像一次阵痛,强制性地将市场经济中的契约精神,注入了千百年来依靠习惯和人情维系的乡土社会。过程充满了不适和摩擦,但也预示着中国农业政策管理方式,正在向更加精细化、法治化的方向悄然转变。而真正的效果,还需要时间和严格的执行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