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震痛,但是每一次震痛也正是一次成长(2/2)
负责与地方沟通的干部提出了更现实的顾虑:“想法很好,但落实到村里,尤其是那些‘人情社会’浓厚的村子,村支书能不能、愿不愿意严格执行?核查人员能不能顶住压力?”
张处长此时插话,语气坚定:“这就是我们要下决心的地方!政策不能因为怕执行难就不推出。我们要做的,一是把规则设计得尽可能公平、透明,堵住人为操作的空间;二是要加强对基层执行人员的培训、支持和监督,建立问责机制。如果核查人员徇私,同样要受到严厉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政策的公信力。”
经过一番热烈甚至有些激烈的讨论,与会人员逐渐达成了共识。
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案,虽然操作上比一次性发放补贴复杂,但确实是打破当前僵局、提高政策实效的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会议决定:立即成立方案细化小组,由吴建国牵头,吸收财务、法规、农技等方面人员参加,尽快将“分段补助+过程核查+违约惩罚”的框架细化为可操作的试点实施方案草案。
着手进行风险评估和法律咨询,确保方案合法合规,预判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应对策略。
选择一到两个基础条件较好、村组织能力较强的村,作为新方案的首批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加强宣传引导,在推行新方案前,务必让每一位参与的农户都清清楚楚地了解政策内容、补助方式、核查标准和违约后果,做到“阳光操作”。
散会后,吴建国心情激动,立刻给赵老回了封邮件,简要汇报了讨论情况,并表达了对老师和那位“方教授”的由衷感谢。他感到,工作终于又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而在非洲的赵老,收到学生的回信后,欣慰地笑了。他将邮件内容分享给方稷,说道:“老方,你的智慧已经开始在国内发挥作用了。这就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方稷谦逊地摆摆手:“真正难的,是国内同志们具体的落实和执行,现在上会自然阻力不会太大,可是后续真正的实施会遇到多少麻烦,赵老您比我更清楚。”
赵老当然明白,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震痛,但是每一次震痛也正是一次成长!他相信国家,相信自己的学生,也相信乡亲们大多数还是淳朴善良的,只要让他们理解,故意骗补助金的肯定还是少数。
国内休地的村庄接到通知,以后补助要签合同,掀起了一阵新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