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首战告捷与新的阴霾*(2/2)
顾建国也走了过来,仔细看了看测试数据,赞叹道:“了不起!用这种高分子材料实现压电效应,而且还是用这种……‘土法改造’的设备做出来的,真是了不起!千临同志,你的思路和动手能力,让我这个老头子都自愧不如啊!”
千临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极淡的笑容,虽然转瞬即逝,但还是被一直关注她的白墨捕捉到了。
“压电常数比理论值偏低大概30%。”千临看着数据,冷静地分析道,“可能是国产材料纯度和均匀性导致的,也可能是极化工艺参数还需要优化。不过,这个数值已经足够满足基础超声探头的设计要求了。只要后续的信号放大和处理电路跟得上。”
“太好了!”白墨喜上眉梢,“临临,电路那边就靠你了!材料和设备的问题,我们总算是解决了!”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团队的士气。有了合格的压电薄膜,千临立刻全身心投入到便携b超原型机的核心——超声探头和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制造中。
她设计的探头结构小巧而精妙,充分利用了pVdF薄膜的柔性特点,可以更好地贴合人体表面。信号处理部分则采用了当时看来极为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当然,很多算法和芯片设计思路都来自她的系统),最大限度地弥补pVdF材料本身压电性能的不足。
白墨也没闲着。她一边继续利用签到系统和各种“渠道”搜罗项目所需的电子元器件、高频线缆等稀缺物资,一边开始着手准备提交给港城梁老板的“初步技术参数报告”。这份报告既要展示出足够的技术亮点吸引对方,又不能泄露真正的核心机密,其中的分寸拿捏颇费心思。
日子在紧张而充实的科研攻关中飞快流逝。电磁泵原型机的制造也在同步进行中,虽然遇到了陶瓷部件烧结一致性的问题,但在顾建国的指导和林涛小组的不懈努力下,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高纯度钛的提纯实验,纯度稳定在了4N5(99.995%)的水平,离5N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整个科研小楼都沉浸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似乎一个月后的评审会已经胜券在握。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往往更加汹涌。
这天下午,白墨去军区总医院处理一些积压的事务,顺便“补充”一些实验室急需的医用酒精和无菌纱布。刚走出医院大门,就敏锐地察觉到有人在跟踪自己。
她不动声色,故意绕了几个圈子,钻进了一条行人稀少的小巷。果然,两个穿着普通蓝色工装,但步伐沉稳、眼神警惕的男子不远不近地跟了上来。
白墨心中冷笑。又是“蜂巢”的人?还是王副主任派来监视她的?
她停下脚步,转过身,冷冷地看着那两人:“跟了我一路了,有事吗?”
那两人显然没料到白墨会如此直接,愣了一下。其中一个三角眼男子上前一步,皮笑肉不笑地说:“这位同志,我们是保卫科的,看你面生,例行检查一下。”
“保卫科?”白墨挑眉,“哪个单位的保卫科?证件拿出来看看。”
三角眼和旁边的方脸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少废话!跟我们走一趟!”说着,两人就一左一右地围了上来,试图控制住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