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工业霸主1980 > 第393章 极具说服力的初步理论数据

第393章 极具说服力的初步理论数据(1/2)

目录

京城西郊。

一处从外部看极为普通、甚至连一块正式牌匾都没有挂的招待所,内部却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最先进的电子信号屏蔽设备所覆盖。

这里,是华国进行最高密级技术研判的核心地带之一。

今天,招待所内最大的一间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已白发苍苍,年龄最小的恐怕也已年过花甲。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名字都足以在华国的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核物理、等离子体、材料科学、战略研究……每一个领域的执牛耳者,都汇聚于此。

他们是华国真正的镇国之宝。

宋老,宋致远院士,作为红星集团“普罗米修斯”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也被特邀列席。他坐在靠边的位置,神情与在场的其他人一样,严肃中带着一丝困惑。

几天前,他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参加一次最高级别的专家评估会。可当他询问评估的具体内容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届时便知”。

他看了一眼坐在主位上的陈部长,以及坐在陈部长身边,那位曾在小范围会晤中出现过的、气质儒雅的科学院副院长,心中愈发感觉不寻常。

秦奋那个年轻人,到底给上面递了什么东西?宋老自己提交的那份评估报告,虽然分析了项目的巨大潜力,但更多的是陈述了无法逾越的困难。按理说,那份报告只会让上面更加谨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摆出如此兴师动众的阵仗。

“各位院士,各位专家。”陈部长清了清嗓子,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今天请大家来,是有一份特殊的‘技术方案’,需要大家共同研判。这份方案,事关重大,保密级别为‘绝密’。在座的各位,在会议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得向任何人,包括家人和学生,透露今天会议的任何内容。”

陈部长的语气不容置疑,在场的所有人都神情一凛,点了点头。他们一生经历的保密会议不计其数,但用这种口气开场的,寥寥无几。

“好,现在请技术人员,解密并展示数据。”陈部长向角落里的工作人员示意。

会议室正前方巨大的投影幕布亮起。经过多重密码和物理密钥的解锁,一个被加密到极致的数据包,终于被打开。

一瞬间,海量的数据流和复杂的公式、模型图,如同瀑布般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幕布的最顶端,是一行黑色的标题——

《高密度场箍缩可控核聚变理论框架及初步模拟数据》

全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死寂。

在座的都是全球顶尖的物理学家,仅仅是“高密度场箍缩”这六个字,就让他们嗅到了一股完全陌生的、颠覆性的味道。

现有的磁约束聚变方案,无论是主流的托卡马克,还是结构复杂的仿星器,其核心逻辑都是“稀薄等离子体在强磁场中的长时间约束”。而“高密度”这个词,几乎是与之背道而驰。

宋老更是瞳孔猛地一缩,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理论模型图,那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约束构型,既不像环形的托卡马克,也不像扭曲的仿星器,而是一种……更接近球形闪电的、动态的、自洽的能量结构。

“这……这是什么?”一位头发全白,在核聚变领域研究了五十年的泰斗,中科院的王院士,忍不住喃喃自语。

他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也像是按下了某个开关,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议论声。

“场箍缩?这是什么概念?用什么场去箍缩高密度等离子体?”

“这个模型……它的基础假设就不成立!要形成如此强度的初始约束场,所需要的能量瞬时功率,会超过一个中型国家电网的总和!”

“太理想化了,这简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你们看这个能量回收模块的设计,它假设转换效率能达到90%以上,这违背了基本的工程学常识。”

质疑声此起彼伏。

这不奇怪。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科学的本质就是质疑。面对一个从未听闻过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理论,他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寻找其中的漏洞和矛盾。

宋老没有说话,他只是让助理将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上内部局域网,开始调取U盘里的具体数据,进行验算。他比任何人都想知道,秦奋的底牌到底是什么。

陈部长和那位科学院副院长,以及几位非技术领域的战略专家,都没有打断科学家们的讨论。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过程,一个由最顶尖大脑进行的、最严苛的“同行评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起初的嘈杂和普遍的质疑,逐渐转为小范围的、激烈的争论。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参数,都被拿出来反复推敲。

两个小时后,会议室里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急促的键盘敲击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带着极度不解和惊讶的低语。

“不对……这个粒子逃逸的算法……它引入了一个‘动态场鞘’的概念,竟然……竟然在理论上闭合了?”

“你们看这部分,关于湍流抑制的。他没有从外部去抑制,而是利用一种特定的频率共振,诱导等离子体自身形成一种‘层流’结构……我的天,这个思路……”

“快看附件三里的材料学数据!他提出了一种‘金属氢-石墨烯’的复合超导材料模型,在特定高压低温环境下,导电率……这不可能!这个数据已经超出现有理论的上限了!”

最先提出质疑的王院士,此刻紧锁的眉头几乎拧成了一个疙瘩。他面前的草稿纸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推演公式,但他越算,心头越是翻江倒海。

他发现,这个看似“理想化”的理论,内部却有着一套极其严谨、甚至堪称完美的数学逻辑。每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设计,都在另一个模块里找到了与之对应的、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

一个问题,被另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所解决。而这个更大胆的设想,又被一个更基础、更底层的全新算法所支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