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 第440章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第440章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2/2)

目录

在这两位久经沙场的老江湖面前,任何不实之词都会显得幼稚可笑。

他深吸一口气,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把这三个月来的经历,简要地说了一遍。

从刚到时在老旧小区改造办公室跑腿打杂,跟着王主任、李副主任下社区调解矛盾;

到被马副局长借调到局办公室,开始接触一些材料撰写和企业对接,包括那次让他倍感煎熬的酒局;

再到独立处理吴家那个“钉子户”的拆迁协调,如何发现吴成的困难,如何一次次跑残联碰壁,如何最终通过真诚打动吴家,让他们自愿签字;

也包括他观察到的一些基层现象,比如残联的人浮于事,马副局长那套“草台班子”理论,以及他内心因此产生的困惑和挣扎……

他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刻意诉苦,只是陈述事实。

但说到最后,尤其是提到自己处理的都是一些“小事”、“杂事”,为了一个残疾人的工作认定跑断腿,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谈不上多高明时,他的语气里还是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窘迫和……自我怀疑。

他觉得,在哥哥和陈总这样动辄决策亿级项目、谋划城市发展大局的人面前,自己这三个月忙活的这些鸡毛蒜皮,实在是……微不足道,甚至有点拿不出手。

他微微低着头,声音也越来越小:

“……差不多就这些了。都是一些基层的具体事,没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完,他偷偷抬眼看了看哥哥。

郑仪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失望,也没有鼓励,只是静静地听着。

旁边的陈默,也只是微微颔首,看不出喜怒。

这种沉默,让郑浩更加不安。

他感觉自己像是个交了一份平庸答卷的学生,在等待老师的评判。

就在郑浩几乎要忍不住开口为自己辩解几句的时候,郑仪终于说话了。

他的声音很平稳,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小浩。”

郑仪看着弟弟,目光深邃。

“你觉得,你干的这些,是小事?是杂事?”

郑浩张了张嘴,想说是,但在哥哥的目光下,那个“是”字卡在喉咙里,没能说出来。

郑仪没有等他回答,继续缓缓说道:

“我记得你之前跟我打电话,说起对基层的认识,提到了‘生态’这个词。说得很好。”

“那你告诉我,一个健康的基层‘生态’,是由什么构成的?”

郑浩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思考起来。

“是由……无数个具体的、微小的个体和事件构成的。”

他不太确定地回答道。

“没错。”

郑仪肯定地点了点头。

“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像吴成那样的家庭,千千万件像拆迁协调、残疾人帮扶那样的‘小事’构成的!”

“你处理的每一件所谓的‘小事’,背后都可能牵扯着一个家庭的生计,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着局部区域的稳定。”

“你觉得吴家的拆迁是小事?但对吴家来说,那是天大的事!”

“你觉得帮吴成找个工作是小事?但对吴成来说,那可能是他重拾生活信心的起点!”

郑仪的语气渐渐加重,带着一种教诲与激励的力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你现在刚接触基层,从最基础、最具体的事情干起,这是好事。”

“这说明你沉下去了,你没有飘在空中,拿那些高傲的,不切实际的偏见去看待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你在真正地接触这个社会。”

“你能认真地对待这些‘小事’,这个态度,比你处理事情的结果更重要。”

“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恰恰相反,这正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郑浩的心,随着哥哥的话语,剧烈地跳动着。

他原本的那些窘迫和自我怀疑,开始慢慢消失。

“小浩,你记住。”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亲眼看过、亲手处理过这些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你才会对这个世界有更独特、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听汇报永远无法替代的!”

“它将告诉你,权力应该为什么人服务?政策应该如何制定才能更接地气?发展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它会在你将来到达更重要的岗位时,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

“它会让你在做出决策时,心里始终装着那些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指标!”

“这,就是你这段基层经历的最大价值!”

郑浩之前总觉得,自己干的这些事,上不了台面,在哥哥和陈总这样的大人物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他甚至暗暗担心,哥哥会不会觉得他无能,三个月了还在处理这些鸡毛蒜皮。

可现在哥哥告诉他,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不是结果,而是态度;不是位置,而是经历。

他用力点了点头:

“哥,我明白了!”

“你放心,我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觉得这些事小。我会继续踏踏实实地干,把每一件经手的事,都当成了解基层、锻炼自己的机会!”

看着弟弟眼中重新燃起的斗志和透彻,郑仪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郑浩这块璞玉,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打磨和点拨。

他拍了拍郑浩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站在一旁的陈默,看着这对兄弟,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郑书记这番话,何尝不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他陈默能有今天,不就是因为当年也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吗?

他太清楚基层的复杂和艰辛,也太明白那种从具体事务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和眼光,是何等的珍贵。

正是因为有过相同的经历,他才更能理解郑书记的施政理念,为什么总是那么注重民生,那么强调基层基础,那么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因为郑书记自己,就是从最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

他见识过真实的民生多艰,了解底层干部和群众的所思所想。

他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固然高超,但那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那份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才是他能走到今天、并且能让自己这样的干部心甘情愿追随的根本原因!

政治手段是为了进身之阶,这没错。

但作为一个党员,所作所为的一切都必须为人民和社会负责。

陈默不禁回想起自己跟随郑书记这几年的点点滴滴。

从四海集团的雷霆手段,到“新明州建设”的宏图伟略,再到对城投集团转型“城市运营商”的远见卓识……

郑书记的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和对长远发展的谋划。

他不仅仅是一个精通权术的官僚,更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实践者!

想到这里,陈默看向郑仪的目光,更多了几分由衷的敬佩和坚定。

他上前一步,语气真诚地对郑浩说:

“郑浩同志,郑书记说得非常对。”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你能有这样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坚持,非常难得。”

“城投集团派你到基层锻炼,就是希望你能扎下根,长本事。”

“以后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直接向我反映。集团会全力支持你在基层的锻炼和成长。”

陈默的表态,既是对郑浩的鼓励,更是对郑仪指示的坚决贯彻。

郑浩连忙感谢:

“谢谢陈总!我一定努力,不辜负集团和领导的期望!”

郑仪看着眼前这一幕,微微颔首。

他对陈默的反应很满意。

这是一个懂得领会意图、并且知道该如何落实的得力干将。

有陈默在城投集团坐镇,他对“新明州建设”第二阶段的推进,更有信心了。

“好了,时间不早了。”

郑仪看了看手表。

“我们也该回去了。”

他转向郑浩,语气恢复了兄长的温和。

“你早点休息。工作上,多听、多看、多学、多思考。生活上,照顾好自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