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定军焚云.武侯借风(2/2)
就在此时,山顶的“时空核心”因能量失衡开始崩裂,山火借势卷成“焚云漩涡”,将汉末的火箭与现代的灭火弹都吸入其中。陈果看见诸葛亮忽然闭目掐算,羽扇指向东北方:“陈使君,此刻当借‘时空谷风’!让现代的‘风力灭火机’配合俺的‘八阵图风眼术’——当年在赤壁,某观的是江风,今日观的是山风!”
“文远!带轻骑去东北垭口,按丞相画的‘风龙九折’路线跑动,用战旗搅动火流!”陈果同时掏出现代对讲机,“洪湖分洪区的王队长吗?把你们的‘高空灭火无人机’调到定军山北坡,按诸葛亮给的八卦方位投弹——注意避开木牛流马的运水路线!”
当张辽的战旗在垭口舞成“风龙”,当无人机群按八阵图布成“灭火天罗”,诸葛亮忽然挥扇喝出一声“起”——汉末的“借风咒”与现代的气象数据在时空裂隙中共鸣,竟真从秦岭深处吹来一股清冽的“时空谷风”,风里裹着柳如烟从山底喷撒的“槐米降温雾”(汉末水雾法+现代冷雾技术),瞬间压下了焚云漩涡的气焰。
赤焰带着喽啰忽然反戈,用青铜战刀砍断最后几处火油管道,刀刃在接触现代金属时迸出的不是火星,而是槐米黄的柔光——那是护粮之心与赎罪之意的共振。当第一滴祁连山的雪水(通过现代输水管道引至汉末)滴在“时空核心”上,裂隙终于开始闭合,山火在古今交织的灭火网中渐渐熄灭,露出被保护下来的“时空粮种”——汉末麦种的根系与现代稻种的芽苗在焦土中缠绕,竟长出带着槐米香的“跨时空青苗”。
暮色漫过定军山时,跨时空护粮队在防火观测站旧址燃起“庆功篝火”。汉末士卒用木牛流马的铜锅煮着混着现代罐头的麦粥,护林员则用无人机支架烤制夹着诸葛亮“武侯香料”的烤饼,香气飘向裂隙两岸——那边,汉末屯长正教现代村民用“诸葛连弩改良版”(加装现代瞄准镜)驱赶偷粮的野兽,现代工程师则给蜀军演示“太阳能防火了望塔”的搭建。
柳如烟带着医官队回来,防火服口袋里露出半卷诸葛亮写的《火攻新篇》,纸页间夹着现代护林员送的“防火勋章”,勋章背面刻着的“人定胜火”与诸葛亮的“顺天应人”八字并列。“陈使君,他们说这勋章该给丞相,”她望向正与现代气象学家讨论“古今风力模型”的诸葛亮,羽扇上的监测仪正闪烁着安全信号,“可丞相说,真正的勋章该挂在每株活下来的粮苗上。”
陈果望着篝火中跳动的槐米火星,忽然想起诸葛亮在裂隙闭合前塞进他手里的“时空锦囊”,展开只见隶书写着:“后会赤壁,当借东风护粮”——字迹下方,隐约印着现代赤壁古战场景区的防火标语。系统提示“时空修复度+28%”,但他更在意的是赤焰带着喽啰加入护粮队时,腰间新系的“槐米护符”——一半是汉末护粮营的槐叶纹,一半是现代防火队的警示标。
“使君,下一处裂隙在赤壁。”张辽抱着一捆“诸葛连弩改良蓝图”走来,蓝图边缘画着的古代弩机与现代无人机发射架渐渐重叠,“斥候说,那里有周瑜的‘火攻水寨’与现代长江生态保护区重叠,两边都在防着‘时空江盗’破坏‘护粮生态带’——听说周瑜正和现代环保专家吵‘火攻与环保’的架呢。”
夜风裹着槐米香掠过定军山,陈果摸着诸葛亮送的“木牛流马微型机关”,忽然想起柳如烟埋下的“时空陶罐”,此刻或许正顺着汉水流向长江,载着诸葛亮的防火图残片、赤焰的战刀断刃,以及两岸百姓共同捏制的“护粮陶俑”。他望向渐晴的夜空,星子在时空裂隙的位置聚成船帆状,指向东南——那是周瑜所在的赤壁,也是下一场跨时空护粮战的“借风”之地。
当第一声更鼓在山间响起时,跨时空护粮队已整装待发。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驮着“时空粮种”与现代监测设备,铜铃与传感器在夜风中奏出和弦;陈果的坐骑则挂着周瑜派人送来的“火攻预警灯”,灯影里映着汉末战船的帆影与现代生态船的轮廓。山火虽已熄灭,但在他们心中,那簇由古今护粮人共同点燃的、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正顺着时空的河道,向更遥远的裂隙蔓延——
“焚云终散,粮道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