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伏生志 > 第165章 许昌惊雷!

第165章 许昌惊雷!(2/2)

目录

许褚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看见柳如烟蹲下身,将《礼记》轻轻放在一个冻僵的小宦官身边,用披风盖住他露出脚趾的鞋子。远处,马超的西凉铁骑正有序地给百姓分发棉衣,每个士兵的腰间都挂着写有“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木牌。

“许将军可还记得,”陈果的声音忽然柔和下来,“当年在汝南,你为救一个被山贼劫持的幼童,曾单枪匹马追了三十里?”他从怀中掏出一块玉佩,“这是那孩子的家人托我转交的,他们说,若有朝一日见到恩公,要问一句——‘将军的刀,如今是在护民,还是在害民?’”

许褚盯着那块玉佩,上面“恩公”二字刺得他眼眶生疼。他忽然想起,刚才杀进内城时,一个小女孩抱着布娃娃躲在柱子后,看见他的刀时,眼里满是恐惧——那眼神,和当年他救下的幼童一模一样。

“哐当”一声,九环刀坠地。许褚单膝跪地,铠甲上的积雪簌簌而落:“陈使君,末将有个请求——”他抬头望向献帝,“请允许末将留在天子身边,直到……直到天下太平。”

陈果伸手扶起他,注意到他铠甲内衬上缝着的布条——那是半块婴儿的肚兜,上面用红线绣着“平安”二字。柳如烟走上前,将《礼记》轻轻放在许褚手中:“许将军,太平不是等来的,是像你这样的人,用刀背护出来的。”

献帝站在殿门口,望着陈果身后井然有序的联军,忽然想起荀彧昨日偷偷塞进他手中的《安民策》。上面“每五里设义塾,每十村置医庐”的字迹还带着墨香,此刻在阳光下竟比金銮殿的金砖还要耀眼。

“陈爱卿,”献帝的声音第一次有了底气,“明日早朝,朕要亲赐你‘讨逆大将军’印信,愿你……”

“愿我们,”陈果打断他的话,伸手拂去献帝肩头的雪花,“一起让这天下,不再有冻饿之民,不再有战乱之苦。”他望向殿外,柳如烟正带着百姓清扫积雪,马超和张辽在教孩童堆雪人,徐晃指挥士兵将曹军粮仓的粮食搬进义仓。

暮色四合时,许昌城响起久违的炊烟。陈果站在城楼上,望着柳如烟在月光下教百姓辨认《屯田手册》上的图标,忽然感到肩头被轻轻拍了一下。转头看去,竟是荀彧,这位素有“王佐之才”的谋士眼中泛起泪光,手中捧着的,是他刚誊抄好的《许昌新政》。

“当年在兖州,”荀彧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曾以为曹公是能匡扶汉室的人。直到看见你在彭城分给百姓的麦种,在冀州为无名尸骨立的碑……”他忽然将《新政》递给陈果,“这上面的每一条,我都愿用余生去践行。”

陈果接过竹简,看见首页批注着“务使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帛”,墨迹未干,却已力透纸背。他忽然想起系统空间里始终未用的“时空修复剂”,此刻却觉得,比起那些虚无的力量,眼前这些愿意为百姓弯腰的人,才是真正的“修复剂”。

夜深了,柳如烟抱着一摞《户籍册》走来,发间银簪不知何时换成了百姓送的木钗:“主公,许昌现存百姓七万两千三百一十四人,其中孤儿四百一十七名,我们……”

“明日起,每个孤儿都送到义塾,由专人照料。”陈果打断她的话,目光扫过万家灯火,“另外,让工匠把曹军的兵器熔了,铸成犁铧,分给百姓春耕。”他忽然轻笑一声,“许褚那把九环刀,或许可以先给孩子们做个秋千架。”

柳如烟望着他眼中的星光,忽然想起初遇时他说的那句话:“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是为了让普通人能好好活着。”此刻许昌的灯火映在他眼底,比任何星辰都要璀璨。

远处,西凉铁骑的营帐传来羌笛与汉箫的和鸣,马超正用胡语教张辽唱《折杨柳》,徐晃在给一群孩童演示如何用草绳编筐。献帝的车驾悄悄驶出皇宫,在义塾窗外停留许久,窗内传来孩童们整齐的诵读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陈果靠在城墙上,听着雪落在瓦当上的声音,忽然觉得这乱世的冬天,似乎没有那么冷了。他知道,曹操的大军还在南方虎视眈眈,更多的硬仗还在前方等着他们。但此刻,怀里揣着百姓塞来的暖炉,耳边是柳如烟与荀彧讨论新政的声音,他忽然无比确信——他们正在编织一张网,一张由仁义、智慧和血肉组成的网,终将兜住这乱世里所有摇摇欲坠的希望。

因为真正的光,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炬火,而是千万人一起举起的烛台。而他们,正在点燃第一簇星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