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2/2)
“诺。”
有郡兵带路,后面就跟顺利了,遇到其他郡兵自然有他们去交涉,郡兵没有暴露云煦泽的身份,只说是郡衙的大人来巡察。
其他郡兵都有巡逻任务,见是自己人就没多问。
一路走进矿场,直到见到矿场监,郡兵才把云煦泽的真实身份告知。
吓得矿场监连忙见礼:“不知王爷驾到,下官该死。”
他只是小官,从没见过云煦泽,第一次接驾就怠慢了,也难怪他紧张。
云煦泽擡手:“本王无意惊动他人,不知者无罪,免礼吧。”
两者身份不对等,云煦泽不必说太多,恕他无罪便可。
“多谢王爷。”
矿场离铁矿并不近,矿场主要负责统计开采的铁矿以及运输铁矿,现如今工人们都在开采铁矿,矿场的人并不多。
矿场监还算机灵,他虽然不知云煦泽来此何事但总归和铁矿有关,等云煦泽坐下后,立刻把矿场的账簿奉上。
“王爷,这是铁矿开采以来的所有账簿。”
云煦泽拿过一本账簿翻看:“郡衙多长时间核查一次账簿?”
矿场监道:“郡守大人要求一月核查一次,如今这里都是账簿的备份,原本已经送往郡衙保存。”
一式两份,也是方便某些特定的时候查账。
云煦泽道:“如今矿场有多少工人,可达到了极限?”
矿场监道:“回王爷,如今矿场有将近九百名工人,并未达到极限,还可以容纳六百人。”
这里的极限是矿场的极限,铁矿那边没有极限,人越多开采的铁矿就越多。
这处铁矿正常情况下可以开采一百年,但云煦泽若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采,可以大大缩减这个时间。
但是没必要,开采的铁矿只要够封地使用就行。
云煦泽问:“为何不多雇佣些人?”
矿场监道:“郡衙拨给矿场的银钱只够雇佣这些工人,如今的开采量是郡守大人定下的,似乎是和军器司商议过。”
听到这话,云煦泽没有让矿场监多雇佣工人,既然程允晨如此规定,就代表目前封地只需要这些铁矿。
云煦泽询问了一些矿场的事,便放下了账簿,在矿场转了一圈,见各项设施齐全,便知这些人没有瞒上欺下。
云煦泽道:“把矿场打理地井井有条,你居功至伟。”
矿场监恭声道:“这是下官的本分。”
云煦泽颔首,说出自己必行的目的:“开采铁矿容易发生意外,长时间待在矿下对百姓身体有害,从今日起矿场多一条规定,任何工人采矿的时间不得超过三年,矿场每三年都要换一批新工人,这一点规定必须遵守,任何人不得因私心违背这个规定。”
在后世,他听说了无数铁矿工人的新闻,长时间待在矿下会让他们患病,那种病连后世的医疗手段都治不好。
在这个时代更没有治好的可能,哪怕他们把赚得银子都用来治病也无用,如此一来还不如缩短采矿时间,保护好身体。
见云煦泽神情严肃,矿场监连忙应声:“下官谨遵王爷之命,决不让任何一个人采矿超过三年。”
云煦泽面色缓和,道:“将此事提前告诉工人,今后雇佣工人时也要说明此事。”
采矿工钱高,但这都是拿命挣的。
“诺。”
这是云煦泽来此的主要目的,为了让矿场监明白他对此事的重视,甚至亲自来了一次矿场。
说完此事,云煦泽便离开了矿场。
矿场监送走云煦泽,想到方才云煦泽的吩咐,感叹道:“怪不得都说王爷爱民如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千金之躯为了几百铁矿工人,特意来一次矿场,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寥寥无几。
......
从矿场离开,云煦泽没有回承阳郡郡衙,眼看着时间还早,便在承阳郡逛了会儿。
路过田地时,发现已经有百姓在种庄稼,南夷岛已经收获了两年,这些百姓从对种地一无所知,到现在了解天时,懂得何时播种何时收成,可谓是进步不小。
高平如今已经不从别处购买粮食,整个高平一郡之地的粮食都靠南夷岛。
南夷岛免税三年,他们会把大部分粮食卖掉换取银钱,其中大多数粮食是被官府收购。一部分运往高平,剩余的粮食收入粮仓。
粮仓储存粮食的规矩是五成新粮,三成一年陈粮和两成两年陈粮,所以从第三年开始,每年粮仓的粮食都会进行更换,这也是为了避免浪费。
南夷岛粮仓是为陵州及其周边郡县准备,但粮食来源主要是南夷岛,因为只有三郡粮食,无法和大康四大粮仓相比。
若是陵州真发生灾荒,南夷岛粮仓只能支撑几个月,给朝廷反应和调拨粮食的时间,最终想要解决灾荒,还是得靠朝廷。
云煦泽这一路走来,发现很多田地里都种上了庄稼,看来承阳郡的百姓还是更愿意种粮食。
之前他还担心百姓看到木棉赚钱,便会想改种木棉呢,现在看来,百姓还是更在意粮食。
朝廷那边已经决定试种木棉,只要成功,明年便会大规模种植,今年或许是木棉最值钱的一年。
等明年朝廷大规模种植,木棉就会变得普遍,价格也会逐渐稳定下来。
云煦泽虽然推测出木棉的价格会涨,但今年的木棉大户依旧是王府,只要他不涨价,那些想要投机倒耙的人就没有机会。
南夷岛的木棉会直接运往中原各郡售出,不会在南夷岛售卖,这就绝了那些想要炒高木棉价格之人的念想。
想到这一点,云煦泽感叹:“没想到我也有掌控市场的一天。”
这便是垄断的力量,整个大康的木棉价格都由他制定。
在天色变暗之前,云煦泽回了承阳郡郡城,没让程允晨安排住处,他直接让小福子在客栈包下一处小院,正好够他们十几个人住。
次日一早,云煦泽便前往最后一个目标地点——兆阳郡。
比起程允晨的猝不及防,金旭尧已经有了准备,知道云煦泽不愿张扬,他并未到城门口迎接,只是在郡衙等待。
“下官拜见王爷。”
金旭尧同样很久没见云煦泽。
他和程允晨都是云煦泽发掘的人才,云煦泽对两人有知遇之恩,这两人也是云煦泽可以信任的心腹。
云煦泽坐下后问道:“这一年来,旭尧在兆阳郡可还舒心?”
金旭尧道:“幸得王爷提拔,下官无时无刻不思报答王爷之恩,不敢辜负王爷的信任。”
云煦泽笑道:“旭尧尽心便可,莫要给自己太多负担。”
金旭尧是真正的寒门子弟,也是云煦泽手下寒门子弟官职最高的,很多人都拿他当榜样。
他知道这一点,如今宵衣旰食,也是为了不让人觉得云煦泽看错了人。
“本王听说兆阳郡的蒙学还在上课?”
部落内的第一批启蒙已经完成,很多蒙学已经停止上课,但云煦泽来到南夷岛后才知道兆阳郡的蒙学还在上课,金旭尧甚至还把其他两郡的蒙学先生调来兆阳郡上课。
金旭尧道:“蒙学之初只是为了百姓们识字,但仅仅识字是不够的,下官便让那些蒙学先生继续教他们四书五经,但并不强制百姓读书,愿意学的可以到蒙学继续上课,不愿意学的也不勉强。”
云煦泽之前还在想南夷岛三郡的学生质量太差,金旭尧此举倒是可以提高学生质量,提高他们的学识。
即便是进了书院,学生也会学四书五经,只是学得更加深奥。
云煦泽道:“旭尧此法甚好,让百姓多读些书没有坏处,书院还得几个月后才能建成,正好趁着这段时间选出一批学生来,给他们集中上课。”
金旭尧提醒了云煦泽,可以在书院建成前对一批优秀的学生进行强化冲刺,虽然有临时抱佛脚的嫌疑,但总比到时候太丢人强。
“你曾经担任过书院的院长,对此应该更了解,尽快整理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本王会在三郡内推行。”
金旭尧对此很积极,蒙学便是他提的建议,如何利用好蒙学,他也比其他人更有想法。
金旭尧道:“王爷,如今南夷岛三郡百姓都已经完成第一批启蒙,有官府差事和王爷奖励,很多人都有了多读书的念头,但这些还不够。下官听说王爷下令举办神医比赛,下官觉得南夷岛也可以用这个办法,举办背书比赛。”
云煦泽来了兴趣:“详细说说。”
金旭尧道:“南夷岛百姓才启蒙,读的书不多,学识有限,更不会吟诗作对,这里举办不了诗会,但可以举办背书比赛,初赛就背那两本蒙学书籍,决赛可以增加难度,让他们自选四书五经背诵。”
“如此一来,有比赛奖励的诱惑,可以引导更多人读书。”
云煦泽疑惑道:“百姓手里哪来的四书五经?”
官府只免费发放了蒙学书籍。
金旭尧道:“下官和另外两位郡守商议后,便在三郡开了数家书肆,里面售卖的书籍不多,只有四书五经之类的基础书籍,但因为有竹纸和印刷术在,书籍造价低廉,售价也不贵。”
云煦泽没想到他都没开书店呢,反而被祝云平三人抢先了。
“印刷术的秘密没被人发现?”
金旭尧道:“请王爷放心,这些书籍都是在寿安坊印刷好才运来南夷岛,肯定有人好奇,但他们靠近不了寿安坊。”
只要没被人探查到印刷术的秘密就行。
至于竹纸,那就更不好仿制,只要云煦泽不说出竹纸配方,谁也仿制不了。
南夷岛情况特殊,百姓想要读书,只能依靠官府。
祝云平三人决定开书肆,也是为了给百姓一个读书的机会,再加上这里是世家势力的真空地带,顾忌也能少些。
书肆已经开了半年多,有官府当靠山,再加上他们买的都是在世家眼里烂大街的书籍,至今没引起什么乱子。
云煦泽并非固执之人,道:“既然开了书肆,那便继续开下去。至于你说的背书比赛,本王觉得可以举办,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默写比赛,能背不一定会写,既然要引导百姓读书,只会背可不成。”
“王爷思虑周到,下官佩服。”
云煦泽摆手:“不必给本王戴高帽,正好借着比赛选出一批优秀的人,到时候找几个先生集中给他们讲学。”
南夷岛的学生质量肯定是大康各郡最差劲的,这一点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但提高一下下限应该可以做到。
......
云煦泽在南夷岛待的时间不长,也就短短几日时间,但他这几天一直很忙,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把南夷岛三郡转了一遍,总体来说他还是满意的,南夷岛三郡的稳定,证明他没选错人,祝云平三人把南夷岛治理得很好。
因为地理位置不同,三郡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侧重,只要境内百姓能安居乐业就行。
巡视完南夷岛,云煦泽便没有在南夷岛久待,他还是更喜欢待在王府。
次日便回了王府。
高平,谨王府
云煦泽回来后的当日便去找章丰钊下棋,他如今想要增进棋艺,只能多积累经验。
章丰钊道:“最近因为神医比赛,高平可是又热闹起来了。”
云煦泽道:“热闹些更好,本王打算趁此机会,让来参加比赛的大夫为百姓治病,并且不局限于高平百姓,只要是患病的百姓都可以借此机会来高平看病。”
章丰钊看他:“王爷心善。可若是那些大夫医术有限,看不好病该如何收场?”
人家千里迢迢来高平看病,结果大夫压根诊断不出来人家得了什么病,那就太搞笑了。
云煦泽道:“书院内不是还有几个老太医吗?届时他们会是比赛的评委,那些大夫若是治不好,可以让老太医们出手。有他们在,应该能解决九成的病人,如果真遇到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只能说运气不好。”
太医都是为皇帝及其嫔妃看病的,医术即便是在洛京那也是佼佼者。
连他们都治不好的病,那基本上就是没救了。
章丰钊道:“如此一来,高平的客栈怕是要爆满了,估计都要不够用。”
到时候病人肯定比来参加比赛的大夫多。
云煦泽道:“高平住不下,不是还有南夷岛嘛,从南夷岛坐船用不了多久就能到高平,不会影响百姓看病。”
章丰钊忍不住笑了:“看来王爷都想好了,既能举办神医比赛,还能为南夷岛增添人气。”
云煦泽道:“南夷岛已经不需要用这种办法增添人气,本王只是想让神医比赛举办得热闹些,知道的人越多,愿意来参加比赛的大夫就越多。”
他的目的还是想多留下些大夫。
章丰钊:“若是因为这个,王爷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把有太医当评委的消息传出去,自然会吸引来不少大夫。”
就如同当初举办诗会一样,有章丰钊坐镇,吸引来不少年轻才俊,那场诗会可是举办得很圆满。
云煦泽道:“所有办法都用上,更加保险些。”
章丰钊抚须道:“王爷一向不做无把握之事。”
“本王只是习惯多考虑些。”
这就是性格习惯了,云煦泽习惯多考虑一层,自己找出漏洞,总比到时候被人找出漏洞要好。
说完神医比赛的事,云煦泽又提到水军:“水军确实有组建的必要,南夷岛来往的船队越来越多,他们若是闹事,偷偷乘船跑掉,郡衙还真不好追击,有水军震慑,也能让他们老实一点。”
章丰钊点点头:“朱都尉想得很周到,南夷岛四面临海,理应组建水军。王爷今后不会在高平久待,水军的影响可以忽略。”
只要云煦泽离开高平,那南夷岛有几个声音都不重要,或者说就应该多出几个声音,不能成为一言堂。
云煦泽笑道:“先生似乎比本王还有信心。”
章丰钊打趣道:“对王爷有信心的,可不止老夫一人。”
“我们离开洛京时太学考核还没考试。等我们回到高平,考核早已经结束,从洛京传来的消息来看,吴王这次差事办得极好。”
章丰钊道:“吴王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只是还比不过王爷。吴王不过是办成一件小事,王爷却是为朝廷立下数个大功,除非吴王就藩去为朝廷开疆拓土,或者把胡人彻底灭族,要不然他想在名望上赶超王爷,几乎不可能。”
有能力不代表能当储君。
云煦泽虽然年纪小,但对于吴王来说,云煦泽就像是无法逾越的大山,他越努力,这种感觉会越明显。
云煦泽叹气:“希望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吧。”
夺嫡这种事,参与进去就必须要赢,云煦泽不想去赌新帝的气量,更不想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别人。
......
高平要举办神医比赛的事,率先在高平传开,紧接着传到合昌郡。
作为离高平最近的郡城,合昌郡对高平的消息最是了解,自从高平发生变化后,甚至还有人专门打听高平的消息。
毕竟两个郡城相邻,总会有比较的心思。
这种比较,主要体现在百姓之间。
本来合昌郡是陵州最繁荣的郡,这里的百姓生活不能说最好,但肯定比高平郡百姓好。
但自从云煦泽就藩后,高平发生了种种变化,高平郡百姓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现在合昌郡百姓已经不好说自己比高平百姓生活好,甚至还有种不如他们的感觉。
因为高平取消了人丁税。
仅这一点就让合昌郡百姓很羡慕,人丁税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但户籍这种东西不好更改,只有遇灾时才有可能变更户籍。
高平要举办神医比赛的事传到合昌郡,很多人的心思就动了,可以借着看比赛的机会,看看有没有机会留在高平。
那本身就是大夫的人心思就更灵活了,尤其是那些家境普通的大夫。
当然,最激动的还是没钱治病的普通百姓,以及找不到良医治病的百姓。
他们几乎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想前往高平,得知神医比赛七月才举办,才打消了即刻启程的想法。
从合昌郡到高平郡,坐马车一两天就能到,他们哪怕在比赛前天出发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