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 绣娘挥针改火铳稚子搬石筑瓮城

绣娘挥针改火铳稚子搬石筑瓮城(1/2)

目录

晨光刚漫过平虏城的雉堞,西城门内的空地上已挤满了人。数十个绣娘围着几张长桌,手里的钢针穿梭在破损的铠甲片间,线绳绷得笔直;墙角边,十几个铁匠光着膀子抡着大锤,火星溅在满地的铁屑上,发出“噼啪”的脆响;更远处,一群半大孩子背着竹筐,正将城根下的碎石往瓮城方向运,脚步声踩在青石板上,像一串急促的鼓点。

萧如薰刚走到空地边缘,就被一个清脆的声音叫住:“萧将军!您快来看看,这火铳咱们改得成不成!”

说话的是周绣娘,她是城里最好的绣娘,一手双面绣能引得外地商人争相购买。此刻她没穿平日里的绫罗绸缎,只套了件粗布短褂,指尖沾着黑油,正捧着一把火铳凑过来。那火铳的枪管上缠着几圈浸过桐油的麻布,枪托处还缝了块厚实的皮革,握起来明显比寻常火铳更稳。

“这是怎么回事?”萧如薰接过火铳,掂量了两下,手感果然紧实不少。

周绣娘指着麻布解释:“昨夜听李校尉说,好多士兵放铳时,枪管烫得没法握,还有人因为后坐力太大,胳膊被枪托撞得青一块紫一块。我就想着,用浸油的麻布缠枪管,既能隔热,又能防滑;再缝块厚皮革在枪托上,能挡些后坐力——您试试,是不是顺手多了?”

萧如薰点点头,又举着火铳对着空处虚瞄了一下,枪托抵着肩膀时,皮革确实缓冲了不少力道。他刚要开口夸赞,就见周绣娘身后的几个绣娘都围了过来,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改装火器”:有在陶罐口缝了引火绳的火罐,有在竹管里塞了碎石的“飞石筒”,还有人把粗麻绳编成网,说能用来绊攻城的叛军。

“将军,您可别嫌这些东西简陋。”一个年纪稍大的绣娘红着脸说,“咱们妇道人家,上不了战场,只能琢磨这些小玩意儿,能帮上士兵们一点忙,就不算白吃城里的粮食。”

萧如薰放下火铳,对着这群绣娘拱了拱手:“诸位娘子说笑了,这些东西比金银珠宝还金贵!有了它们,士兵们守城时就能少受些伤,平虏城就能多一分胜算——本将替满城将士,谢过诸位!”

这话一出,绣娘们都红了眼眶,手里的针线却动得更快了。周绣娘抹了把眼角,又拿起一把火铳:“将军放心,咱们今天争取把营里破损的火铳都改完,明天再琢磨琢磨别的!”

萧如薰刚要再说话,就见远处跑来一个小身影,怀里抱着块比他脑袋还大的石头,跑得满头大汗,脚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在地上。旁边的士兵连忙伸手扶住他:“小豆子,慢点跑!石头重,别把自己摔着了!”

那叫小豆子的孩子却摇摇头,把石头往瓮城的缺口处一放,喘着粗气说:“李大哥,萧将军说,瓮城得赶紧补好,不然叛军下次攻城,就能从这儿冲进来了!我多搬一块,城就结实一分!”

萧如薰走过去,蹲下身摸了摸小豆子的头,他的额头满是汗,脸颊上还沾着灰,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小豆子,累不累?要不要歇会儿,喝碗姜汤?”

“不累!”小豆子挺起胸膛,指着不远处的一群孩子,“您看,阿牛他们比我搬得还多呢!咱们都跟爹娘说好了,要帮将军守住城,等打跑了叛军,就能回家种庄稼了!”

萧如薰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十几个孩子,最小的不过五六岁,抱着小石子往瓮城跑;大些的孩子则两两一组,抬着半大的石块,脚步虽慢,却一步都没停。他们的爹娘就站在不远处,有的在修补城墙,有的在烧开水,时不时朝孩子们喊一句“慢点”,眼里满是疼惜,却没一个人叫孩子停下。

“将军,您看这瓮城的缺口。”负责筑城的老石匠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把凿子,指着瓮城上被叛军火炮轰出的缺口,“这缺口有两丈宽,光靠孩子们搬的碎石填不满,得用青石板垒起来才行。可城里的青石板都在街道上,要拆的话,得费些功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