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938章 《真知与假知的诗性叩问》

第938章 《真知与假知的诗性叩问》(2/2)

目录

从诗学传统看,这首诗延续了岭南竹枝词的民间智慧,又融入了现代解构主义思维。其语言看似俚俗,实则暗合《文心雕龙》夸饰有度,变通适会的美学原则。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音韵节奏(如话\/打教\/嘢的押韵),在方言语境中构建起普世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知识的异化现象。当知识成为代际压迫的工具()或机械复制的产物(人哋教)时,真正的认知反而被遮蔽。诗人主张的式认知,与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存在隐秘共鸣——真知必须经由个体的存在体验方能获得。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这首诗犹如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在知识付费、速成班泛滥的时代,更需要回归认知的本真状态。就像苏轼《日喻》中那个终生不知日为何物的盲人,现代人往往陷入知识的幻象而不自知。树科用粤语的诗性智慧,为这个时代的知识焦虑提供了独特的诊疗方案。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用方言的鲜活力量解构了知识的权威叙事。其语言策略令人想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民间语言的戏谑性,消解正统教育的刻板框架。诗人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下开放性的思考空间,这种留白艺术正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所在。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看,这首诗彰显了粤语作为古汉语活化石的表达优势。那些在普通话中已消失的入声字(如、),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性和思想深度。这提醒我们:方言写作不仅关乎地域文化保护,更是对抗思维同质化的重要武器。

《真知仲喺假知》虽篇幅短小,却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意义迷宫。它既是家庭教育的社会学切片,也是知识论的诗化表达,更是方言写作的美学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树科的创作延续了从《诗经》到北岛的伟大传统——用最朴素的语言,叩击最深邃的命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