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泱泱大国,科技强亿点怎么了? > 第174章 此时此刻,彼时彼刻

第174章 此时此刻,彼时彼刻(1/2)

目录

在杭城国际语言学院的教室里,空调的嗡鸣声仿佛是这炎炎夏日里唯一能带来一丝凉意的背景音。

然而,它却无法驱散学生们额头上细密的汗珠。

来自约翰国的留学生汤姆正死死盯着黑板上的汉字,他的眼神里满是迷茫与困惑。

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画着圈,像是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老师,这个‘意思’到底有几个意思?”汤姆终于忍不住举起手,声音里带着一丝崩溃,“昨天我去餐馆,服务员问我‘什么意思’,我说‘没意思’,她居然笑了!”

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

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倾诉自己的困惑。

意呆利女孩索菲亚皱着眉头,语气里满是无奈:“还有‘方便’!我问同学什么时候‘方便’见面,他居然问我是不是要去洗手间!”

汉语老师林雪微笑着摇了摇头,这种情况她早已司空见惯。

她轻轻敲了敲智能黑板,调出一组全息投影:“大家看,汉语确实有很多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意思’——”

投影上立刻浮现出十几个气泡,每个气泡都展示着“意思”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有“表达意思”的“意思”,有“不好意思”的“意思”,还有“意思意思”的“意思”……学生们看得目瞪口呆,仿佛在观看一场魔术表演,那一个个气泡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宝藏,里面藏着汉语的千变万化。

“这还不算最难的部分。”林雪继续道,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调侃,却也透着认真,“请看这个句子:‘校长说校服上除了校徽别别别的。’”

教室里瞬间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来自汉斯国的马克斯瞪大眼睛,嘴唇微微颤抖:“这……这真的是一个正常的句子吗?”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球各地的汉语课堂上不断上演。

随着大夏成为科技文化中心,汉语学习的热潮席卷全球。

但随之而来的“汉语恐惧症”也在悄然蔓延。

在纽约曼哈顿的一所精英学校里,十岁的艾玛正对着作业本哭泣。

“妈妈,我分不清‘买’和‘卖’了!”她抽噎着说,“老师说考试要考这个,但我总是记反!”

她的母亲凯特心疼地搂着女儿,却也无计可施。

自从纽约州将汉语列为必修课后,这样的场景在无数家庭上演。

社交媒体上,#汉语太难#的话题下,满是各国学生崩溃的吐槽。

“学了三个月汉语,我现在觉得量子物理都简单多了。”——来自高卢的网友配图是自己被汉语作业埋没的书桌。

“当我发现‘上火’不是真的着火,‘伤心’不是心脏受伤时,我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小八嘎留学生的推文获得了上万点赞。

最绝的是阿美利卡某高中生制作的短视频:他用极其夸张的表情演绎“方便面”“方便店”和“方便的时候”三个“方便”的区别,最后瘫倒在地,字幕打出“RIP我的大脑”。

然而,抱怨归抱怨,学习汉语的热度却不减反增。

在星港城科技园区的人才招聘会上,掌握汉语的应聘者总能获得额外加分。

各大科技公司的HR直言不讳:“如果连汉语都学不会,怎么理解我们的核心技术文档?”

这种现实压力让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汉语教育投入。

北欧某国甚至推出了“汉语从娃娃抓起”计划,幼儿园就开始教授简单汉字。

教育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可能就出自这些学汉语的孩子。”

与此同时,大夏的科技优势也在不断强化汉语的地位。

最新一代的量子计算机完全采用汉语编程界面,全球顶尖实验室争相购买。

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现实:操作手册只有中文版。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首席科学家罗伯特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汉字代码,无奈地对团队说:“看来我们得先上汉语课,才能继续研究了。”

这种“不学汉语就落后”的焦虑,甚至催生了一批特殊的“汉语速成班”。

在伦敦某高端培训机构,一堂课的费用高达500英镑,却依然供不应求。

课程广告语直击痛点:“三天掌握科技汉语,不被时代抛弃!”

更有趣的是文化领域的转变。好莱坞最新科幻大片《星际远征》中,主角们说的不是英语,而是带着各种口音的汉语。

制片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果电影里的未来世界还在说英语,观众会觉得不真实。”

当然,学习汉语的道路上也不乏温暖的小插曲。

在星港城中央公园的长椅上,经常能看到大夏学生耐心地帮外国同学纠正发音;各大高校的汉语角总是人满为患,不同肤色的年轻人用磕磕绊绊的汉语交流,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