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古刹钟鸣三日哀,圣僧德泽天下传(2/2)
那是僧众与信徒对一位功德圆满、却为救世人而舍身的高僧,最崇高的致哀与最深的敬仰。
*
第二日,正午。
烈日当空,钟声依旧未歇。
南北东西,万千寺院的钟声仿佛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洪流,穿透了市井的喧嚣,盖过了田间的劳作声,甚至传入了深宫苑囿。
京城之中,街巷百姓闻钟声而知其意,多有面向皇城或西山方向,自发合十默祷者。
茶馆酒肆间,关于那位神秘圣僧舍身救人的传,也随着这连绵的钟声,被添上了更多神圣的色彩,广为流传。
通过驿传系统,旨意已抵达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周边行省。
济南府的大明湖畔,千佛山的寺院钟声与湖波共振;
太原府的崇善寺,古老的铜钟发出的声响,仿佛能唤醒晋祠的周柏隋槐;
开封府的大相国寺,钟声悠扬,似乎在与黄河的涛声相应和。
在五台山,这座皇家敕建的文殊道场,钟声的规模更是空前。
从台怀镇的中心寺院,到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的寺庙,所有钟磬齐鸣。
尤其是在供奉着智慧文殊的殊像寺,以及康熙皇帝曾多次驾临并题匾的菩萨顶,钟声更是响彻云霄。
僧人们相信,这钟声不仅能超度圣僧的英灵,其蕴含的宏大愿力与智慧,也能上达天听,护佑国祚,下慰黎民,净化人心。
江南水乡,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在这一夜也赋予了新的意义。
“月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与这悼念圣僧、感怀生命的钟声奇妙地融合,使得那份愁绪不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无常、对牺牲奉献的深刻感悟。
运河上往来的船只,听到这钟声,也纷纷减缓了速度,船夫们放下橹桨,向着寺院的方向默默致意。
*
到了第三日,更遥远的省份,如湖广、江浙、陕甘,乃至初步安定的西南地区,只要驿路所能通达之处,寺院的钟声也相继响起。
杭州灵隐寺的钟声,与飞来峰的洞穴共鸣;
西安大雁塔下慈恩寺的钟声,仿佛在与千年前玄奘法师的足迹对话;
成都昭觉寺的钟声,回荡在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就连岭南光孝寺(传中六祖惠能削发之地)的钟声,也加入了这曲跨越山河的悲壮合唱。
在那些偏远的山村,或许没有宏大的寺院,但的山庙或庵堂,只要有一口钟,一处磬,当地的僧侣或信徒便会自发地聚集起来,按照旨意,虔诚地敲响。
钟声或许微弱,无法远传,但那份心意,却与京城、与五台、与普陀,并无二致。
在这三日里,整个帝国,仿佛被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由钟声编织的网所笼罩。
这钟声,是统一的哀悼,是集体的致敬。
它超越了地域、宗派甚至部分民族的界限,将“舍身取义”、“慈悲济世”的精神,以一种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烙印在无数人的心中。
市井百姓或许不完全清楚皇宫内发生的具体细节,但他们从这前所未有的“天下鸣钟”中,明白了一位德行高深的圣僧为了拯救而献出了生命,这足以引发最朴素的同情与敬仰。